首页 > 文章 > 志怪著作 > 《三洞经书目录》

 《三洞经书目录》

《三洞经书目录》是陆修静编撰的道教历上第一部经书目录。此书已佚。

道藏有某些学者认为他是模仿佛教的大藏经而创制的。事实上,南北朝时陆修静公元471年编的道教《三洞经书目录》大大早于最早的佛教《大藏经》的编辑。该书著录经书的数目说法不一。有人认为18000卷,有人认为18100卷,有人认为1000卷,有人认为虚目1228卷,实为1090卷(这种说法最为研究者认可)。《三洞经书目录》首次提出了按照经书来源分类的方法,这也成为了此后编辑道教经书目录的指导思想。其地位被认为与佛教历上首次编纂汉译佛教经录《综理众经目录》类似。

中国道教在一千八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的宗教实践活动,在教理教义、教规教戒、修炼方术、斋醮科仪以及传教等方面,积累了种种经验,形成了卷帜浩繁的经籍书文 ; 而这些经籍书文的结集,则表现出独具一格的文化内涵,与儒、释两家的文化既互相区别又互相交融,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道教经籍书文的创作,至东晋初,葛洪的《抱朴子·遐览篇》即著录道书 670 卷,符书500 余卷,共 1200 余卷。东晋中后期,上清、灵宝派出,在佛经广为传播的影响下,道经的制作也同步并进,上清、灵宝两大部类经书加上三皇经系统、正一派经书,其篇章已是甚为可观。迄至南北朝时期,相继出了一批道教中坚人物,对当时零散的道书大力加以搜集与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道经进行了结集,以广流传。但因受人力、物力和传播手段的限制,无法将结集的经书进行大量抄写,仅能辑录经书目录传世而已。

据考,在这个时期相继编制的经书目录,主要有南朝陆修静《三洞经书目录》、齐梁孟法师《玉纬七部经书目》、梁陶弘景《陶隐居经目》、《太上众经目》、《三十六部尊经目》、北周玄都观《玄都经目》、王延《珠囊经目》等。

道教经籍书文目录,起始于南北朝陆修静的《三洞经书目录》,虽经历隋唐宋元各朝代不断编集、补充,但其体例基本未出陆修静最初创立的规模,故道经“三洞”、“四辅”的分类原则一直沿袭至今。《三洞经书目录》是道教经籍第一次结集的成果,也是道经目录的开山之作。

道教与佛教一样,都在儒家所象征的现实世界之外形成“方外世界”,道教模仿、综合佛教与儒家的部分思想,加上中华本土原有的巫祝、道家、隐士等悠远的历传统,构成了一个神仙世界。道教世界的构成,在不同道派不同时代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所以对道教世界的描述只是一幅轮廓而已。

道教的思想渊源驳杂而多端,几为学术界所公认。思想渊源这个主导方面决定了其组织、人物、神、仙、经籍、道术等各方面所具有的复杂性。早期道教的思想和道术源于 :(1) 上古鬼神思想 ;(2)巫术和神仙方术 ;(3) 谶纬神学 ;(4) 黄老思想。贮存这些思想和道术的经籍,在《汉书·艺文志》有其反映 :

神仙:10种,205卷;

方伎:36种,868卷;

房中:8种,186卷;

杂占:18种,313卷;

蓍龟:15种,401卷;

五行:31种,652卷;

阴阳:16种,249卷;

道家:37种,993卷;

共计:171 种,3867 卷。

上述所列的 8 类 171 种、 3867 卷书目,基本上涵盖了道教初期思想、道术渊源的四个方面,这些书目散佚者甚多,“其中房中、神仙诸家书,至三国晋初,是否散失尽罄,今不可考。”《汉书·艺文志》所列的 8 类是道教经籍产生和形成的前身,与现行《道藏》书目名称完全相同,如《黄帝内经》、《关尹子》、《文子》等。有的在道书中保存有,如《羡门式法》等。而且《汉书·艺文志》中所列书目各类与卷数都已达到可观的数目。

道经的目录在葛洪 (283-343 年 ) 的《抱朴子·遐览篇》中已见端倪,内载道经和附录书名达 1200 余卷,言称是他的老师郑隐所藏之书,其中有 200 多卷是葛洪看过的。但《遐览篇》仅列书名及卷数,而没有分类的系统,这在当时是否真有 1200余卷道书,尚为可疑。自葛洪以后道教中人确实大量地编纂道教经籍,葛洪的从孙葛巢甫编纂了灵宝类经典,许黄民、王灵期编纂了上清类经典,鲍靓编纂了三皇类经典,于是编纂道经之风气大行。此时所编纂的道经多谓为神仙传授,故往往不说明作者,不注明时代,真伪混杂,颠倒舛错,多无次序,这对道教理论的完善和发展颇为不利。因此,对道教经籍加以整理,辨其真伪,分别系统就成为十分必要之事。因为一种完整意义的宗教,必然有其阐发其教义的经典,以便使信奉者的信仰有所寄托。在东晋南北朝时,由于道教理论体系已经建立 ( 葛洪《抱朴子》) 和道教教会组织的发展,从而出现了大量阐发道教教义的经籍书文。


上一篇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
下一篇

《三洞群仙录》

文章评论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评论审核已开启 记住我的个人信息 回复后邮件通知我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