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赤城山 |
下一篇 覆船山 |
青城山
青城山历史悠久,相传轩辕黄帝时有宁封子居青城山修道,曾向黄帝传授御风云的“龙跻之术”,黄帝筑坛拜其为“五岳丈人”,故后世又称青城山为丈人山,并建观(丈人观)纪念。古时青城山与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陕西景福山合称五大仙山,分别供奉五岳丈人宁封真君、真武荡魔大帝、昊天玉皇上帝、降魔护道天尊和广援普度天尊。
西汉末年,被称为“蜀中八仙”之一的阴长生入青城山修道。但真正奠定青城山为道教名山地位的是张道陵。东汉顺帝初年,张道陵入鹤鸣山(今成都市大邑县境内)修道,创立五斗米道,亦即天师道。东汉汉安二年(143),在写毕二十四道书两年后,张道陵到达青城山,在此结茅传道,并羽化山中。
晋代以后,山中道教渐盛,极盛时有道观70余处,胜景108处。晋隋时期,北天师道和南天师道相继兴起,一些新教派产生,青城山所传属于南天师道的正一教派。
隋唐统治者对道教的扶持,使这一时期的青城山实乃“神仙都会之府”。 隋唐时期道教兴盛,青城山宫观遍布,高道辈出。天宝之乱后,中原不宁,唐玄宗、僖宗先后入蜀避难。唐僖宗命青城山修灵宝道场举办罗天大醮,设醮位2400个。唐末五代,道门的一些著名人物也都出入蜀中,如彭晓、陈抟等曾游青城山,杜光庭、谭峭等皆终老于青城山。其中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杜光庭长期隐居青城山白云溪,整理和撰写了大量道书。后人在白云溪畔建“杜光庭读书台”,供人凭吊。
北宋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曾来此朝拜,在常道观再兴天师道脉。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道士四散。清康熙八年(1669),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又使局面得到重新改观。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