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聊斋志异》 |
下一篇 《三教搜神大全》 |
《道藏》
《道藏》是道教经籍的总集,包括周秦以下道家子书及汉魏六朝以来道教经典,是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经典编排起来的大型道教丛书。
在《道藏》编撰整理之前,已有道士收集道书,最著名的是东晋的“郑隐藏书”。郑隐共收集道书261种,1299卷。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数目。葛洪将“郑隐藏书”分为“道经”与“诸符”两大类。南北朝时期是道书撰著最多的时期,这一时期道书的汇集整理也十分频繁。刘宋时道士陆修静得到宋明帝的支持,广罗各地道经,编成《三洞经书》,并撰《三洞经书目录》。《三洞经书》大约收集道书1228卷左右,为道教史上的第一部经书目录。陆修静还确立了道书的“三洞”分类法,后来补入“四辅”,称“三洞四辅”,这一分类法在后世的《道藏》编撰中一直被使用。
唐代尊崇道教,唐代开元年间,唐玄宗下令搜访天下道经,汇编成《一切道经》,即《开元道藏》,共收入道书5300卷。宋开国后,曾先后五次收集整理道经,以唐代残存《道藏》3700多卷为基础,重修恢复《道藏》。宋真宗时,统治者对道教的崇奉形成了一个新高潮,宋真宗加封老子为太上混元皇帝,张君房奉命主持编修了《大宋天宫宝藏》,共5481卷,并首次在福州闽县刻板印刷,称作《万寿道藏》或《政和万寿道藏》。此为道藏木刻本的开始。金朝章宗时编刻《大金玄都宝藏》,共6455卷。元朝初年,全真道士宋德方主持编刻《大元玄都宝藏》共计7800余卷。上述《道藏》现均亡佚。
现存之《道藏》是代版本,于永乐十七年开始编纂,结束于永乐二十年,由武当山任自垣主持编纂,校正增补,于正统十年刊板事竣,共计5305卷。后世以刊板年号称其书为《正统道藏》。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又命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主编成《续道藏》。正续《道藏》共收入各类道1476种,5485卷,分装成512函,每函依《千字文》顺序编号,经板121589块。《道藏》中的各种典籍,都按“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方法编排。
三洞
即洞真、洞玄、洞神三部,系承袭陆修静《三洞经书目录》题名。道经来源不一,其初各有传授系统。《道教三洞宗元》、《三洞并序》皆称:洞真系天宝君所说经,为大乘;洞玄系灵宝君所说经,为中乘;洞神系神宝君所说经,为小乘。“此三君各为教主”,即天宝君为洞真教主,灵宝君为洞玄教主,神宝君为洞神教主。另据《道藏经目录·凡例》:凡元始天尊所说的经典,均收于洞真部,“上清经”属之;太上道君的经典,均收于洞玄部,“灵宝经”属之;太上老君的经典,均收于洞神部,“三皇经”属之。道教认为,“三洞经符,道之纲纪,太虚之玄宗,上圣之首经”,故三洞为道经中最重要的三个部类。
四辅
太清、太平、太玄、正一的总称,是对三洞的解说和补充。据《道教义枢》及《云笈七签》的记载,太玄为洞真经之辅;太平为洞玄经之辅;太清为洞神经之辅;正一部通贯三洞和三太(即太清、太玄、太平),遍陈三乘,为以上六部之补充。《正统道藏》虽仍分为三洞、四辅,实际上分部已经混淆:如上清经当入洞真部,今大多误入正一部;度人经诸家注当入洞玄部,今误入洞真部;道家诸子注疏当入太玄部,今亦误入洞真部。
十二类
三洞之下各分十二类,总为三十六类经,亦称三十六部。据《云笈七签》、《道教义枢》称,十二部即①本文类:经教的原本真文;②神符类:龙章凤篆之文,灵迹符书之字;③玉诀类:对道经的注解和疏义;④灵图类:对本文的图解或以图像为主的著作;⑤谱录类:记录高真上圣的应化事迹和功德名位的道书;⑥戒律类:戒规、科律的经书及功过格;⑦威仪类:斋法、醮仪及道教科仪制度的著作;⑧方法类:论述修真养性和设坛祭炼等各种方法之书;⑨众术类:外丹炉火、五行变化和一切术数等方术书;⑩记传类:众仙传记、碑铭及山渎道观的志书;11赞颂类:歌颂赞倡的著作,如步虚词、赞颂灵章、诸真宝诰等;12章表类:建斋设醮时上呈天帝的章奏、青词等。
道藏的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法,是一种既反映道经传授系统,又反映道书实际内容的双重标准分类体系,但因后世道经日益增多,传授系统混乱,因而三洞名称有失原义,各分十二类已嫌重复,四辅之下又不分类,在检索上有所不便。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