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山海河川 > 柱山

 柱

《道经》曰:“司命洞府在潜。司命,天神也,主治舒之潜。”由此,天柱在道教中的地位可窥一斑。位于安庆市潜县西部的天柱,又名潜、皖、皖公(安徽省简称“皖”由此而来)、万岁、万等。为大别脉东延的一个组成部分(或称余脉)。天柱因独特的自然景观,名列安徽省三大名之一(黄、九华、天柱)。早在汉武帝时就封为“南岳”,历代都有人文活动。

天柱属大别东延的一个组成部分。体主要由万(地质界惯用的天柱的俗称)岩体组成,位于安徽省岳西县、潜县接壤地界一带。呈北北西向展布,切割公界尖背斜,被菖蒲——响肠和水吼岭——陈岭头火断层的夹、地表层不规则岩基出露面积120平方公里,与围岩的接触带多数被掩盖。接触带附近岩体的岩面粒度变细,围岩发生硅化。岩体的东、西、南三侧沿接触带,均明显可见长石交代作用构成的所谓“边缘混合岩”,其宽度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岩体内含有少量的细粒斜长角闪片麻岩残留体,边部可见烘烤现象。岩体西边的白马潭一带,可见到其内有围岩的残留成份。岩体的长石斑岩和石英正长斑岩脉发育,主要呈北东向斜列排列。其次还见有闪长斑岩、细品岩脉等。

天柱道教历史悠久。《黄帝内景经》称,天柱下有洞,通一百里,司命真君之府。府有四门,中有五香飞华金瓶之宝,神胆灵瓜,食之者至元(“至元”即长生不老)。为追求这种境界,历代道家争相登临栖身,修炼不老之术。公元一世纪,张道陵之孙张鲁云游天柱,在白云崖(今虎头崖景区)建起天柱第一座道观——白云庵,潜心修炼,所居极为幽深。汉末庐江(今潜县境)方士左慈因少时受道家思想影响,深入天柱采药炼丹,既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又休炼体内的“精、气、神”。后来得道成仙,变化万端,不可胜记。在天柱地区的茶庄、马祖庵、良药坪还现存他的炼丹台、炼丹房遗址,世称下炼丹、中炼丹、上炼丹。雨后初晴的清晨,炼丹房前云雾飘乎,浓淡无常,犹如初升乍息的炊烟,又似丹炉飘香,苍烟缥缈,形成“丹灶苍烟”这一胜景。

晋代道人葛洪师承左慈炼丹术,著《抱补子》一书,系统总结了炼丹经验。据此书载:“左慈以《太清丹经》三卷、《九鼎丹经》一卷、《金液丹经》一卷授葛玄。”东汉丹鼎派道术由他一脉相传。左慈开创了天柱道教的先河,时值我国道教开教时期。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写道:公元四世纪,中国道家中产生了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炼丹术。

天柱风光旖旎,环境清幽,历代道徒释子都将这里视为风水宝地。南朝梁天监六年(507年),金陵高僧宝志和江南云游方士白鹤道长为争夺这块宝地相持不下,只有奏请梁武帝。梁武帝令其斗法识地,结果宝志占东建刹,卓锡弘法。白鹤道人占西,先结庐修炼,后建观演化道法,时称白鹤观。整个凤形寺观林立,钟磬相闻,经声不绝于耳。其时,我国道教刚刚进入教会组织时期。

到了唐朝,皇室以老子李耳的后裔自居,视道教为国教,历代皇帝笃信道教,在全国大肆建宫立观,使道教得到了传扬和发展。相传唐天宝九年(750年),唐玄宗李隆基在梦境里看见一座雄奇秀丽的峰,他正惊异时,有位白发仙翁驾着祥云悠然而来,指着一块巨石对唐明皇说:“我乃九天使者,今受玉帝之命来天柱巡视,这块巨石下面有一眼泉,如果你虔诚从道,并在泉旁建祠,天柱的道教必将兴盛。”说完飘然而去。第二天,唐明皇遣中使王越宾到天柱寻找那眼泉水。当来到野人寨后,远远望见岗上有两只白鹿,便领人向白鹿走去。行至下,白鹿忽然不见了,再看这里的环境与唐明皇描叙的梦境毫无二致,旁边也有一块巨石,于是令人搬开巨石,石下果然有一眼泉水喷涌而出。王越宾回朝后禀明唐明皇。唐明皇大喜言道:此井应我梦也(这口应梦井位于白鹤观右侧,现天柱敬老院内)。并立即遣中使王越宾、道士邓紫虚携内府缯帛,至天柱建司命真君祠,并于岗后香泥洞中取“香泥”塑司命真君像供奉。第二年,又敕谏议大夫李抱朴(道号洞元先生)与中使道士送御额斋庆,并加赐舒州刺史独孤及拜兼郎官、总务道观。由此,天柱中的道教进入发展时期。

宋开宝九年(976年),太祖于真君祠处建司命“三篆大蘸”。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太宗敕建殿宇600余间,并赐名灵仙观。政和七年(1117年),徽宗敕建真源万寿宫,并亲书御额。新旧屋宇达3600间,道风大振。此时,天柱道教盛极一时,当时,便有“三千道士八百僧”之说。

宋建炎间,天柱沦为宋金两军的战场,真源宫毁于兵火,其余道观几乎被夷为平地,道教活动陷入低潮。后虽有恢复,但宋末,蒙古军队南下,野人寨乡绅刘源在天柱结寨抗元,历时15年,真源宫再遭兵焚。

明洪武间天柱的道观再次恢复。明末,张献忠农民军在天柱与官兵激战,真源宫又被燎劫,仅存东岳庙三间。至此,全真道在天柱消声匿迹,被正一道所代替,道家也由宫观活动转入民间伙居,延续至今。1979年以后,天柱的道教活动才逐步得以恢复,天柱周边的伙居道士只是按地理位置分坛越进行活动。

真源宫是天柱区道教的象征。它的兴衰反映了天柱道教的兴衰。在面积约有30余亩的遗址上,残存着层叠的断桓和瓦砾,足见天柱区道教昔日的繁华。


上一篇

晃山
下一篇

北岳恒山洞天

文章评论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评论审核已开启 记住我的个人信息 回复后邮件通知我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