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神话传说 > 玄宗十德

 玄宗十德

道教《大洞经》记载:

“十德初成基,同飞七觉元。”

又曰:

“太清八景观,十德真文宣。”

此谓眼、耳、鼻、舌、身、口、意,返乎元初,性真圆融,八识不生,气和道立,文采煊著,十德圆成。

所谓十德者,土数五,二土相合成圭,谓之十德,此是一说。

又玄教自有十德,所谓:定、和、净、明、妙,常、乐、素、虚、柔,是也。

《庄子》记载:

“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

又曰:

“大定持之。”

又曰:

“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大洞经》记载:

“大定全真。”

玄宗泰定神宁,心既湛寂,一切动相,自然不生。

至于不动地境界,是则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妙入希夷之乡,契无为之化,获不思议神用矣。是谓定德。

玄教心息妙合,神气和融,以人和而招致天和。

先天已得,雪净冰融,一团太和之气,回还充塞,浸淫融洽,销铄群阴,大丹自成。

老圣曰:

“知和曰常。”

《庄子》记载:

“一上一下,以和为量。”

《五厨经》记载:

“一气和太和,得一道皆泰。”

《大通经》记载:

“致静不动,致和不迁。”

《心印经》记载:

“太和充溢,骨散寒琼。”是谓成和之修,是名和德也。

所谓净者,玄教固以清净宁一设化。

《大洞经》曰:

“洞虚清和净,华通引玄明。”

由心息相依而澄心不动,六根清净,进而至于六识、六尘清净,乃至十方虚空,无边刹海,一时清净。

入此大净法门,获无障碍,自在解脱。

故《大洞经》曰:

“九回镜中清,乘景入四明。”

《玄契》曰:

“洞微清净,圣耳梵通。

无障无碍,内外虚明。

洞空清净,玄息气通。

无障无碍,内外虚清。

洞虚清净,灵舌华通。

无障无碍,内外玄明。

洞真清净,变应自然。

道通长存,十方皆现。

如是背尘合觉,反染为净,心净土净,依正旋转。

寂光真境,任运现前,谓之清净光明藏。”

以此自利、利他,同脱苦海,同登道岸,最为超绝。

故此净德,最尊最胜。

所谓明者,由本身清净故,发生慧光,洞照十方,周遍无碍。

《大洞经》记载:

“灵光八辉,万神俱生。”

又曰:

“流辉六曜,泯邈沈迁。”

又曰:

“洞明光景中,帝一真玄经。”

又曰:

“十华妙行仙,制魔生六明。”

又曰:

“洞观无碍空,元始通其明。骊珠现真形,内外洞照清。”

又曰:

“洞源与洞明,万道由通生。”

又曰;

“洞源清净光,操持有其功。”

又曰:

“洞微无窒碍,化极众幽灵。”

又曰:

“定和妙明觉,玄息自长生。”

又曰:

“洞虚表和净,华通引玄明。”

《玉枢经》曰:

“泰定安则圣智全,圣智全则慧光生,慧光生则与道为一。”

老圣曰:

“知常曰明。”

《庄子》曰:

“莫若以明。”

是则洞明寂照,无碍圆融。

《楞严经》曰:

“明极即如来”是也。是谓明德。

所谓妙者,虚实相通,依正交参,心境一如,入际平等之源。

性真圆融,无碍周遍。

老圣称为“众妙之门。”

《养命经》记载:

“识无空法,洞观无碍,入众妙门,自然解悟。”

学者初功,神息妙合,身心和融,即入众妙门之前行也。

故玄教妙德,举一切对待,圆融不二,色空无碍,身心交参,入普贤法界,帝纲重重之境。

实非言思有作所能及也。是谓妙德。

所谓常者,老圣称谓“常德”。

《涅槃经》称为“常住”。

老圣曰:

“常德不离,复归儿;常德不忒,复归无极。”

又曰: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

《清净经》曰: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

又曰: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

此真常之性体,即是道源。契之者,得法性身,常住不灭。

故《楞严经》曰:

“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古之大觉金仙,皆圆证此心,入妙觉果海。

性起无作,普现法身。

涅槃四德,以常德居首,以此故也。

所谓乐者,乃自觉圣智善乐,亦称性寂天乐,亦称天乐。

《庄子》曰:

“与人和者,谓之人乐。

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此天和、天乐,玄教所宗,洵属优生学之要素也,是谓乐德。

所谓素者,指本元自性,天真而妙,不属迷悟。

《庄子》曰:

“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

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夫一切纷华,皆有生以后事,本源自性,清净恬淡,虚无寂寞,情识未起,更有于何欲习?

故玄宗归真复朴,乃与道合真。

《庄子》曰:

“一而不变,静之至矣;

无所于忤,虚之至也;

不与物交,淡之至也;

无所于逆,粹之至也。”

是谓素德。

《大易》有“素履”之词,“白贲”之象,均契玄宗“见素养素”之道也。

所谓“虚”者,遗形忘体,恬然若无,是谓“身虚”。绝念、忘知,三际皆空,情忘识泯,谓之“心虚”。

《庄子》曰:

“唯道集虚。”

又曰:

“虚无恬澹,乃合天德。”

又曰:

“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

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体以虚而运,心以虚而灵。”

故老圣曰:

“致虚极,守静笃”。

玄宗以“虚”为归,亦犹佛氏以“空”为归也。

是谓虚德。

所谓柔者,冲和一炁,细微泽润,薰蒸营卫,革故鼎新。大周之后,真空炼形,以有返无,身亦炁化。

故老圣曰:

“专气致柔,能如儿乎?”

又曰: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又曰: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又曰: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能胜之。

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又曰:

“守柔曰强。”

玄宗炁化,变刚为柔,乃出死入生之要素。

专气致柔,则其长生久视也必矣。是为柔德。

以上十德,总而为一,则为玄德。分而为十,各有优点。十德圆成,道立矣。


上一篇

道家医学渊源
下一篇

玄宗十胜

文章评论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评论审核已开启 记住我的个人信息 回复后邮件通知我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