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神话传说 > 三清尊神的形成

 三清尊神的形成

魏晋时期的道教神仙已十分庞杂,但散乱无序。

到了南朝梁代,著名道教理论家陶弘景写的《真灵位业图》作为第一个较为系统的道教神谱,开始出现。

在这神谱中,陶弘景将神仙分为七个等级,每个等级设一中位,有一个神仙主持,中位之外又分设左位,右位若干席位,安排诸神。

七个等级高低有别,以第一等级为最高,以此分级,秩序井然。

各等级除了中位主神外,还有左右诸位神仙,数量各不相等,如第一等级左位29神外,右位19神。

第三等级左位50余神,右位30余神。

这些左右诸神仙,有的是历史上的帝王、将相或圣人先贤,如第三等级的孔子、颜回、庄子、第七等级的秦始皇、汉高祖、齐桓公、晋文公、魏武帝、刘备、李广、韩遂、孙策、徐庶等。

有的是道教著名领袖,如第二等级的魏华存、许穆、许拥是道教上清派的创始人,徐来勒、葛玄是灵宝派的创始人,而第四阶次的张陵是天师道的鼻祖,葛洪是道教大理论家。

有的是神话传说人物,如第三阶次的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第四阶次的赤松子等等。

总之,神谱中各色各样的人物都有,且大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但也有无人知晓的人物,难以考其来源,有的与道教关系不大,像孔子也拉进神谱,显得不伦不类。

除陶的神谱外,还有各种不同的神谱,其结构和内容也互有出入。

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神谱只是上清派一家之言,它奉元始天尊、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金阙帝君等为最高神,灵宝派以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地位为最尊,而天师道则尊老子为最高神。

三派各行其是,在最高神问题上彼此不完全认同,随着道教的发展和各派的互相交融,大概在南北朝末期,出现了统一的最高尊神“三清”,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三清神的出现,标志着道教神仙谱系的最终定型。

“三清”尊神的建立,却经历了一较长的发展过程。

道教初创时,是以老子为其始祖,称之为太上老君又称太上道君,尊奉为最高神灵。

例如于吉等人所编的《太平经》和张陵等人所造作的道书,皆托名为老君所授,直至北魏寇谦之所撰的《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和《录图真经》以及他的“天师”称号,皆托名老君所赐。

这是包括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在内的早期道教的一个共同特点。

乃至以后的全真道道统源,仍称太上老君传于金母,金母传白云上真,白云上真传王玄甫,王玄甫钟离权,钟离权授吕洞宾和刘海蟾,吕洞宾授王重阳,重阳授北七真。

将全真道统上溯到老子,并尊王玄甫为全真道的始祖。

及至东晋中后期上清、灵宝等道派出现后,对道教最高尊神的观念便发生了变化。

这些新起的道派,便不再尊奉太上老君为最高尊神了,而是以元始天王或元始天尊与太上大道君的地位最尊。

在这两派的经书中也提到太上老君,但往往把它摆在一个次要的地位,有些经书甚至把它作为元始天尊或元始天王和太上道君的弟子看待。

这种分歧,在《魏书·释老志》和《隋书·经籍志》对道教的介绍中,便可明显地看出来。

《魏书》卷一百一十四《释老志》说:

“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

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

这显然是反映了天师道以老子为最高尊神的思想。

《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志》四则称:

“道经者,云有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禀自然之气,冲虚凝远,莫知其极……以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至天地初开,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穷桑之野,授以秘道,谓之开劫度人。

所度皆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

这明显是以元始天尊为最高尊神,太上老君也是元始天尊所传度的弟子之一,代表上清派的思想。

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三个主要道派在道教最高尊神的观念方面,分歧既然有如此之大,即道教经书既有大中小之分,则造说这些经书的教主也势必会有先后等级的差别,在《云笈七笺》卷六《三洞经教部》之《三洞并序》里即称:

“三洞既降,遂有大小中乘、初中后法三种分别。”

那末,在三洞尊神之间,如何划分先后等级的差别呢?

故道教又有“一气化三清”之说。

在上引《九天生神章经》里即含有三清皆由道气所化之意,在《三洞并序》中说:

“又三洞之元,本同道气;道气惟一,应用分三,皆以诱俗修仙,从凡证道,皆渐差别,故有三名。”

即是说,三洞的本元,都是来自同一的道气,只是应用不同,才分为三个不同的名称。

尽管如此,但具体到究竟是由谁一气化三清呢?

这则又有不同说法。

一种意见是认为,道教的三清是由大罗天的玄、元、始三气所化而成。

如大约为东晋或南北朝初年出世的《太真科》就说:

“三天最上号日大罗,是道境极地,妙气本一,唯此大罗生玄元始三燕,化为三清天也。

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

二曰: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

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

这种说法,并未解决三清尊神之间先后等级的实质问题,而且还会引来住大罗天的尊神是谁,三清尊神是否为这位尊神所化而成等一系列的问题,故道教通常又有另外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认为,三清是由元始天尊一气所化,上清派道士多主张之。

《三洞并序》引证《业报经》和《应化经》说:

“天尊日:吾以道气,化育群方,从劫到劫,因时立化。吾以龙汉元年,号无形天尊,亦名天宝君,化在玉清境,说《洞真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圣,大乘之道也。……吾以延康元年,号无始天尊,亦名灵宝君,化在上清境,说《洞玄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真,中乘之道也。……吾以赤明之年,号梵形天尊,亦名神宝君,化在太清境,说《洞神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仙,小乘之道也。”

这就说,三洞尊神都是元始天尊在不同时期的化身,三洞经书也都是元始天尊在不同时期所说,这样对道教各派便不会产生等级高下之分,导致教派之间的矛盾了。

不过这很明显是代表上清派的说法,《隋书·经籍志》采用之。

道教的另一种说法是认为,三清是由老子一气所化,这主要以天师道为代表的道士们的思想。

这种思想,其源甚早。早在道教正式产生之前,就开始对老子进行神化。

东汉明帝(57_75在位)、章帝(76—88在位)之时,益州太守成都人王阜所作的《老子圣母埤》即称:

“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

这里便把老子与道合而为一,而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因而老子也就自然成为造物主,当然也就是至高无上的神灵了。

早期道教继承并继续发挥了这一思想。

在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中便说:

“老子者,得道之大圣,幽明所共师者也。应感则变化随方,功成则隐沦常住。住无所住,常元不在。

……周流六虚,教化三界,出世间法,在世间法,有为无为,莫不毕究。”

传为张陵(或张鲁)所作的《老子想尔注》,也把老子作为道的化身,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

《云笈七簸》卷一《道德部》之《总叙道德》引葛玄《五千文经序》说:

“老君体自然而然,生乎太无之先,起乎无因,经历天地,终始不可称载,穷手无穷,极乎无极也,与大道而轮化,为天地而立根,布气于十方,抱道德之至纯,浩浩荡荡,不可名也。

……堂堂乎为神明之宗,三光持以朗照,天地禀之得生

……故众圣之所共宗。”

其后南宋谢守灏所撰编的《混元圣纪》、《太上老君年谱要略》、《太上混元老子史略》等著作中更反复地说:

“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万教之宗元,出乎太无之先,起乎无极之源,经历天地,不可称载,终乎无终,穷乎无穷者也。

其随方设教,历劫为师,隐显有无,罔得而测。

然垂世立教,应现之迹,昭昭然若日月。”

又说:

“太上老君,乃大道之宗祖,三才之本根也。”

又说:

“太上老君,乃元气之祖,万道之宗,乾坤之根 本,天地之精源。”

又引唐尹文操的话说:

“老子者,即道之身也,迹有内外不同,由能应之身或异也。”

并称他“秉生成之柄,镇造化之原,故在天为众圣之尊,在世为万教之主。

谓之老子者,道之形也,应既不一,号亦无量,或三十六号,或七十二名。”

又说:

“老君在天皇时,号玄中大法师,亦日通玄天师,出《洞真经》一十二部,以无极大道下教人间。

在地皇时,号有古大先生,出《洞玄经》一十二部,化人以无上正真之道。

在人皇时,号盘古先生,出《洞神经》一十二部,化人以太平无为之道。”

按照这种说法,则是三洞经书,皆由老子所造作。

不仅如此,甚至还说:

“老君于三皇时说经,世谓之《三坟》之书,久失其传,兼累世所说经,多藏琼室瑶台,或秘龙宫海藏,神真保护,世莫得闻,今所传者,太山一毫芒尔。”

这就是说,三洞之外的众多经书,也系老子所造。

我们知道,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以修道成仙为最终目的,这是一切道派的共同思想,也是道教和其他宗教的根本区别,天师道一系从东汉以来即将老子看作是道的化身,老子与道是一是二、二而一的。

“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因而作为“道”的化身的太上老君老子,自然也就成为“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阴阳之主宰,万神之帝君”,当然也就是道教的最高神灵了。

那末,老子一气化三清之说,也就不言而喻了。

但在《太上混元老子史略》卷下又有“老君日:夫三洞宝经,皆三清之上道也,吾昔受之于元始天尊”⑤的一段话与全文主题不类,应是宋朝上清派昌盛掌权编辑《道藏》时所添改的观点。

魏晋道教有另两种创世说存在,一种也就是元始天王创世。

另一种是太上老君创世,也是被历代皇帝推崇与说的最多的。

不过,唐代四川“三宝窟”开始供奉道教神像。


上一篇

神仙七大
下一篇

鬼仙品位

文章评论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评论审核已开启 记住我的个人信息 回复后邮件通知我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