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山海河川 > 茅山

 茅山

茅山是中国道教圣地之一,历史遗存丰富,文物古迹众多。茅山道教在两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奉三茅真君为开山祖师,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被称为“上清宗坛”。

相传高辛氏时代人展上公,修炼于句曲山伏龙地(今茅山镇的玉晨),距今已近5000年;先秦时燕国人郭四朝,也修炼于玉晨观,后被封为太微葆光真人;秦时李明真人修炼于古炼丹(金)院(今乾元观),至今该井尚存。西汉时,陕西咸阳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在句曲山下(今下泊宫),修炼行善,功益于世。东晋时句容人葛洪修炼于茅山抱朴峰,著书立说,构造种种修炼成仙的方法,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并且创立了一套修炼成“仙”的理论,后世称为丹鼎派。他们对茅山道教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较好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影响深远。但他们并没有形成道教组织。

东晋兴宁二年(364年),杨羲、许谧、许翙在小茅峰北的雷平山许谧家宅假托天师道女祭酒魏华存及众仙之传授,制作《上清大洞真经》,后经王灵期增修,流行于世,在茅山创立了道教新派——上清派。南朝齐梁著名道士陶弘景隐居茅山40多年,他搜集杨羲、许谧手迹,以及其他教派的要法,编撰《真诰》,纂集上清法术《登真隐诀》,编订《真灵位业图》,使上清派的教义、教理和神仙谱系更为完备。陶弘景是茅山上清派的主要承传者。因以茅山为本山,奉茅氏三兄弟为祖师,故又称茅山宗或茅山派。陶弘景吸收儒、释思想,以法不偏执、三教调和为宗旨,力阐教义,对后世道教的发展影响很大。

唐、宋年代,是茅山道教的全盛时期,高道辈出,朝廷信崇。唐代,李氏王朝自认是道教祖师老子李耳的后裔,又因茅山道士王远知佐唐有功,倍加敬崇,李渊当了皇帝就授王远知为朝散大夫。唐太宗李世民和房玄龄曾微服拜访。宋真宗也造了一个“天书”下降“圣祖降灵”的道教神话,模仿唐朝宗祖老子的办法,声称“保生天尊大帝赵玄朗”是赵氏帝王族祖,借神权以固皇权。宋徽宗则自称是教主道君皇帝。无祐元年(1086年),宋哲宗孟后误吞针喉中,茅山道土刘混康为其治愈,名扬朝野。斯时,茅山道教名声显赫,道士与皇帝直接书信来往,给皇帝、皇后授第。据《上海道教》杂志“上清论坛”评论:“从公元3世纪到12世纪的中国道教史,就是围绕着茅山道教展开的。”“茅山上清派涌现一代代著名宗师,谱写了中国道教隆盛时期历史的光辉篇章。”

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令第35代天师张可大主领三山(龙虎山,阁皂山,茅山)符箓。茅山为中国三大符箓派之一。到了元代,原并行于江南的天师、上清、灵宝等道派逐渐合流,归并于以符箓为主的正一派。为统领三山符箓,元世祖曾几次派遣使者到江南访求高士。至元七年(1280年)七月,派中使咬难到龙虎山、阁皂山、茅山设醮。月诏龙虎山天师张宗演赴阙。至元八年(1281年)三月,又诏茅山上清第38代宗师蒋宗瑛赴阙。元大德八年(1304年),成宗封第38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龙虎山、阁皂山、茅山)符箓。从此茅山成为以正一为主的道场,但其教仪规范、谱系等仍按上清派沿传。

北方全真派传入茅山,见于记载的有明嘉靖、万历年间(1522~1588年),阎希言(即阎蓬头)住乾元观,传“邱祖复字岔派分支”。明末,龙门派第7代沈常敬(号太和),晚年亦居茅山修道。清康熙二年(1663年)全真龙门派第7代律师王常月率詹守椿、邵守善等到茅山传戒。当时茅山乾元观住持孙玉阳是王常月同辈师兄沈常敬的弟子。全真龙门派第8代启派师、清顺治进士笪重光,因仕途维艰,退隐乾元观,自称郁冈扫叶道人。由于他们的协同推广,全真龙门派迅速在玉晨观、德祐观、仁祐观、白云观传开。由此,茅山形成“五观”传全真派,“三宫”传正一派,一直延续到1949年。

茅山“五观”传全真,在宗派上也有微小差别。乾元观与仁祐观传全真龙门岔支阎祖派,白云观、德祐观、玉晨观传全真龙门正宗。


上一篇

林屋洞府
下一篇

罗浮山

文章评论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评论审核已开启 记住我的个人信息 回复后邮件通知我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