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山海河川 > 晃山

 晃

西晃是湘黔武陵大余脉的一座雄峰,地在湖南麻阳西南部,距县城四十五公里之遥。西晃俗称心慌,传说这里的汉子出了远门,都会染上浓浓的思乡病,扰得他们心慌不宁,坐卧不定,一旦回家,便相安无事。又称西王,缘于最高峰金顶侧畔有两口池塘,池水终年清澈,冬暖夏凉,饮之甘甜如饴,沐之清爽似露,是西王母的别一处圣泉瑶池。“麻阳有座西晃,离天只有三尺三,人过要脱帽,马过要卸鞍。”俗话说的是西晃之高。其实,做为西晃之冠的金顶海拔也只有1405米。也许,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是把西晃之高做为理想的一种海拔,做为信念的一种尺度的。然而,要登上西晃,登上西晃金顶,没有一条形而上的路是不可能的。

金顶(又名金鼎)是西晃的至高处。去西晃,只有到了金顶,才能说是一种完整意义上的游览。因为,你必须走到金顶,才能饱览西晃的雄姿英貌,才能领略西晃韵峰魂,才能品味西晃的仙景胜境,才能放歌西晃的遐思悠想……

金顶传说一:和尚与雷公的约定

西晃顶峰之所以叫“金顶”,是因为峰顶原有一棵“金针”树立其上。“金顶”原建有三进宏伟寺庙,由一个老和尚主持,香火极为旺盛。老和尚常与各路神仙话道,为免香客朝庙爬辛苦,曾求雷公帮忙平路,相约和尚擂鼓即停。深夜,雷雨交加,电闪雷鸣间,体巨震。老和尚担心“金顶”坍塌,寺庙无存,急擂振天鼓声,瞬间雷歇雨停。第二天,老和尚后悔不迭,“金顶”峰脚仅出现两块平地,自取名大、小千公坪。有心再求雷公,老和尚又觉得难以启齿,劈之事不了了之。老和尚化着一道红光羽化升仙后,无人敢自恃功力接老和尚的班,寺庙日渐风化,沦为废墟,唯裸露青石屋基与荒草灌丛为邻。

“金顶”峰下的“四塘”。西塘,在雷公劈时夷为平地,已无迹可寻;中塘,亦受劈剧震,塘底岩石破裂,滴水无存,至今仅留长满千年矮榕的岩窠;犀牛塘,是犀牛休憩所在。老和尚的座骑是头神牛,也放养其中。因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文昌阁公社组织社员掘犀牛塘引水抗旱,自此塘中再难蓄水,犀牛不知所踪,西晃区也因此雨水锐减。据说,犀牛徙入黔地,由是贵州雨水丰沛;东塘,至今唯一蓄水岩池,原为寺庙取水供给之所,也是目今西晃泉源头。

金顶传说二:蒲大仙的感应

明正德中,(蒲大仙)结庵西晃最高处修真,与乡人田永庆善。嘉靖二年二月十五日,庆往候之,仙辍所诵《感应篇》,大笑曰:“公来,吾往矣。”遂瞑目而化。庆闭启回。明日,复同子丰往,视之不见。殆异人为尸解云。(有隐真庵,今废。)(摘自康熙二十四年《麻阳县志•方外志卷之八•仙释•蒲大仙》)

大意:明朝正德年间(1491-1521),有位蒲大仙在西晃金顶搭建了一个庵观修行,他与西晃脚附近村寨一个叫田永庆的当地人很谈得来,经常来往。嘉靖二年(1523)二月十五日,田永庆像往常一样到西晃金顶拜访蒲大仙,刚一进屋,还来不及问候,蒲大仙放下正在诵读的《感应篇》,大笑着说:“你来了,我走了。”话音刚落,蒲大仙就闭上眼睛没了声息。田永庆很无奈地关上庵观门窗,黯然下回家。第二天,田永庆带了儿子田丰再次上处理蒲大仙后事,但是,进了金顶庵观后,到处也找不到蒲大仙的遗体。这大概就是道教奇异之人尸解登仙的情形罢。

西晃是一座圣,也是一座图腾;其巍峨壮美的奇峰在流云里游移晃动,秀丽雄姿傲然晴空,"西晃晴云"被誉为麻阳苗族自治县八大景之首。它如同青藏高原的珠穆朗玛,成为五溪异域的明珠和标志。


上一篇

星德山
下一篇

柱山

文章评论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评论审核已开启 记住我的个人信息 回复后邮件通知我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