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搜索 >十

 您搜索的关键字:

《龙城录》又名《河东先生龙城录》,中国唐代轶闻奇事书籍。《古今说部丛书》本。共二卷,四三则。旧题柳宗元撰,但历来学者对此存疑。主要记述隋唐时期帝王官吏、文人士子、市井人物的轶闻奇事。部份内容影响后世小说创作。《龙城录》里的记载,多为荒诞不经的传说,这正是唐人的喜好,比宋人活泼。赵师雄夜宿罗浮山而在梅花树下遇仙的故事,出自传为柳宗元所作的《龙城录》。《龙城录》中的故事,篇幅多短小,能以意境和趣味取胜,语言则甚圆润清丽。柳氏的古文,峻峭幽深,风格相去甚远;梅花梦故事透露的情愫,也不似他的为人。宗元以古文体作传奇,如《李赤》《河间》二传,文字皆简洁刚厉,不掺杂丽语,又往往借人事发议论,义正词严。以 ...

阅读全文

《唐国史补》是唐代李肇所著的一部史书。又称《国史补》,是一部记载唐代开元至长庆之间一百年事,涉及当时的中国社会风气、朝野轶事及典章制度等各个方面的重要历史琐闻笔记,对于全面了解唐代社会具有极其重要且分特殊的功用和价值,仅《太平广记》征引其内容即达一百三三处之多。共三卷,凡三百零八条事,卷首有目录,概括每条内容以五字标题。前二卷大体按时间顺序排列,卷下则杂记了各类典故制度。此书上承刘餗所著《国朝传记》,并与之体例相同,卷数相当,但内容较为客观,少了许多怪异。今传刻本有明汲古阁刊影宋本、《津逮秘书》等诸本。唐代历史笔记的发展跟唐代小说笔记的发展在进程上颇相近,即它们各按照自己的特点发展而达到较 ...

阅读全文

《刘宾客嘉话录》,作者是唐代韦绚。韦绚,字文明,京兆人。生于德宗贞元八年(802),为顺宗朝及宪宗初宰相韦执谊之子。韦执谊与刘禹锡同为被贬的“永贞八司马”之一。穆宗长庆二年(822),韦绚赴夔州从刘禹锡问学。文宗大和五年(831),以校书郎参李德裕剑南西川幕府,为巡官,撰《戎幕闲谈》一卷。大和六年回朝任校书郎。开成末(840),自左补阙为起居舍人,其后任职吏部员外郎及司封员外郎。宣宗大中年(856),任江陵少尹,撰《刘公嘉话录》一卷。懿宗咸通四年(863)至七年,任义武军节度、易定观察处置、北平军等使。约卒于咸通七年(866)或稍后。此书据韦绚自序,为宣宗大中年 (856)在江陵时所作, ...

阅读全文

《开元天宝遗事》是一本笔记小说,作者是王仁裕。该小说主要讲述了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逸闻遗事,内容以记述奇异物品,传说事迹为主。其中记唐代宫中七夕、寒食等节日习俗以及豪支、传书燕等事有一定的社会史料价值。《开元天宝遗事》是根据社会传闻记述,分2卷,列146个标题,分别记述了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逸闻遗事,内容以记述奇异物品为多,人物事迹也以传说为主。其中如记唐代宫中七夕、寒食等节日习俗以及豪支、传书燕等事有一定的社会史料价值。后世习用的不少成语、典故如滔滔不绝、梦笔生花、解语花、有脚阳春等均出自该书。此书《郡斋读书志》袁本卷二下传记类著录作四卷,谓:“汉王仁裕撰,仁裕仕蜀至翰林学士.,蜀亡,仁裕至 ...

阅读全文

《唐摭言》是唐末五代王定保所编撰的古代文言轶事小说集,出版时间不详。全书共15卷,分一百零三门。每卷分若干标题,每个标题下或作综合论述,或分记若干有关故实,大致前三卷汇录科举制度掌故,其余二卷按类记叙科举士人言行。该书记叙详细、生动,又很少神奇怪异;且次序较有系统,多为《新唐书·选举志》所未备。记述大量唐代诗人文士的遗闻佚事,多记正史所不详述者,李慈铭指出:“唐人登科记等尽佚,仅存此书,故为考科名者所不可少。”(《越缦堂读书记》)。书中还记述了不少唐代诗人文士的遗闻佚事,可以窥见当时文人风貌之一斑;又保存了不少唐人别集所失载的断章零句,可以作为唐诗辑佚的重要依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是 ...

阅读全文

《朝野佥载》是唐代张鷟(zhuó)所撰的一部笔记。该笔记仅五万多字,记述了唐代前期朝野遗事佚闻,尤以武后一朝事迹为多。举凡政治黑暗、吏治腐败、酷吏横暴、民生疾苦等均有反映,暴露了“贿货纵横,赃污狼藉”的现实世相。另有治病医例、星相占卜、神灵怪异、文坛掌故等资料及琐闻碎语。该笔记在语言方面极具特色,具有很大的词汇史研究价值;同时还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作者张鷟,字文成,生卒年不详,当于武后到玄宗朝前期,以词章知名,下笔神速,今存著述除此书外,尚有《龙筋凤髓判》和《游仙窟》。 《朝野佥载》为作者耳闻目睹的社会札记,内容分广泛,记述了唐代前期朝野遗事轶闻,尤以武后朝事迹为主。书中反映了当时有关人物事 ...

阅读全文

《尚书故实》是唐李绰撰笔记。一卷。《尚书故实》,据其自序,此书乃为李绰于唐僖宗广明年间“避难圃田(郑州中牟)”时记录河东张尚书所谈而成。又名《张尚书故实》、《尚书谭录》、《尚书故事》,诸名含意相同。《尚书故实》全书一卷,约计七三条,时间跨度主要集中在南北朝、隋、唐之时,涉及面甚为丰富。所记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文人士子、普通百姓,甚至佛道鬼神等均有涉及,与之相关的佳话美谈、奇闻轶事等皆载录书中。又多记书画名帖之事,兼及掌故辨析、传闻考订等。绝大多数记载翔实可信,非虚滥之作,其价值历来颇受肯定,内容为许多典籍以及学者征引利用,它内容庞杂,包括轶事、异闻、志怪、辩疑等部分,而关于书画碑帖方面的 ...

阅读全文

《南柯太守传》是唐代文学家李公佐创作的传奇。这篇传奇写东平人淳于棼在古槐树下醉倒,梦见自己变成槐安国的驸马,任南柯太守二年,与金枝公主生了五男二女,荣耀一时。后来与檀萝国交战失败,金枝公主病死,最后失宠遭馋,被遣返故里,沿途破车惊醒,发现“槐安国”和“檀萝国”竟都是蚁穴,历历如现。这个故事反映了人生如梦,后来有成语“南柯一梦”,典始于此。全文构思巧妙,设想新奇;结构精美,描写生动;能融合寓言与志怪的表现手法,具有讽刺文学特色;情节丰富,脉络清晰,富于文采。 ...

阅读全文

《虬髯客传》是唐末杜光庭创作的唐代传奇小说,收录于《太平广记》卷一百九三。《虬髯客传》以歌妓红拂大胆私奔李靖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描写隋末有志图王的虬髯客在“真命天子”李世民面前折服并出海自立的故事,曲折反映了广大人民厌恶战争,期待天下太平安定的美好愿望。该小说成功刻画了李靖、红拂、虬髯客这三个人的形象,后世因称他们三人为“风尘三侠”。 [1]该小说对后世影响颇深,明代张凤翼和张太和先后所撰剧本《红拂记》,凌初成杂剧《虬髯翁》,均据此演绎而成。《虬髯客传》的故事讲述了隋炀帝临幸江都,司空杨素掌大权,生活奢侈糜烂。一天,布衣书生李靖献策求见杨素,两人相谈无果。杨素府上有一名家妓张氏,手持红拂,在李 ...

阅读全文

《无双传》是唐代薛调所著传奇小说,为河中宝鼎(今山西万荣西南)人薛调所著。该小说讲述了唐德宗建中年间刘震的女儿无双,与刘的外甥王仙客恋爱的故事。作者薛调(约829~872)。河中宝鼎(今山西万荣西南)人。父薛膺﹐任婺州刺史。唐宣宗大中朝进士擢第。美姿貌﹐人号“生菩萨”(《唐语林》)。本篇写唐德宗建中年间刘震的女儿无双﹐与刘的外甥王仙客恋爱的故事。二人青梅竹马﹐情深义笃。王母也希望以无双为媳﹐临终对刘震重加付托。但王仙客身世孤寒﹐刘震则“位尊官显”﹐因而有毁约之意。其後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入京作乱﹐德宗仓皇出奔﹐刘震疾召仙客押运财物出京﹐并许嫁无双。继而刘震陷贼\﹐受伪职。乱平後﹐夫妇均被处极刑﹐无 ...

阅读全文

 翕兹

翕兹,指的是二祖巫之一,佛本是道里面的虚构人物,并不是山海经里的神。上古的氏族名里有这样一句:“天皇燧人龠兹氏”。其八人面鸟身,耳挂青蛇,手拿红蛇,是为弇兹。《山海经·大荒西经》云:西海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兹。西海即古之大野泽,在嵫山之西。黄帝谕弇兹为西海神。 ...

阅读全文

 天吴

天吴是古代中国神话中的水神。据《山海经》记载:天吴人面虎身,这与吴人的狩猎生活密切相关。“天吴”或“天虞”就是先秦和秦汉文献中常可见到的“虞”,也叫“驺虞”。远古的吴人,也是以崇拜一种叫“虞”或“驺虞”的动物得名。这种动物在名“虞”,被吴人尊为图腾和族神后,就成为了“天吴”——伟大神圣的吴了。《山海经·海外东经》:“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在𧈫𧈫北两水间。其为兽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黄。”《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尾,名曰天吴。”《海外东经》记载说:“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大荒东经》中也有近似的记载。据书中描绘 ...

阅读全文

 烛龙

烛龙,又名烛阴、烛九阴、逴龙、火精,中国古代神话中钟山的山神,无足之龙,开眼为昼、闭眼为夜,有一子名为鼓。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烛龙是章尾山之神,人面蛇身,浑身红色,眼睛竖着长。《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的钟山之神烛阴也是人面蛇身赤色。郭璞在《山海经图赞译注》中认为烛龙与烛阴乃是同一物。先秦时期《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烛龙。”(西北海的外面,赤水的北边,有一座章尾山。有一位神,长着人一样的脸,蛇一样的身子,浑身红色,眼睛竖着长,它闭上眼睛,天下就变成了黑夜;睁开眼睛,天 ...

阅读全文

 强良

强良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虎首人身,拿两条黄蛇的神。《山海经》中《大荒北经》记:“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海水北注焉。又有神,衔蛇操蛇,其状虎首人身,四蹄长肘,名曰强良。《山海经》中记载的这位“强良”,在印地安古神话中也隐约可见。印地安人最尊崇的老一辈众神中为首的有三人,其中之一名叫“沃拉冈”。其与“强良”在读音和年代上都分接近,同是两个最为古老的大神,又都居住在白令海峡两岸,这两个名字之间应该有某种渊源。美洲很多原始部落是以各类飞鸟为图腾的,这也是一条重要线索。因为图腾从根本上讲,就是原始人类认祖归宗的标识。不属于百鸟部落的民族,就不会崇拜百鸟部落的图腾。从地理上看,在东亚大陆的北方, ...

阅读全文

 后土

后土,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中央之神。道教神话中的“四御”/“六御”尊神之一。早期在《左传》《礼记》《淮南子》中,大致称后土为共工氏之子,为中央之神,性别尚未明确。 [8]在东汉时期,王逸注解《楚辞》时又称后土为幽都之王。在汉代以后逐渐确立为女神,《宋史·礼志七》中记载,北宋政和六年宋徽宗封后土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享受同玉皇大帝一样的仪礼规格。南宋吕元素《道门定制》卷2注:“后土即朝廷祀皇地祗於方止是也。王者所尊。合上帝为天父地母焉。”宋代以后,道教列为“四御”尊神之一,宣称后土神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大地山河之秀。至此,后土的女神身份确立了下来,民间又称之为“后土娘娘”。道教将其尊 ...

阅读全文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