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搜索 >

 您搜索的关键字:

 城隍

在道教护卫神中,有一个专门护卫城邦,扶正祛恶,且在民间信仰极为普遍的地方神——城隍。据《北齐书·幕容俨传》记载,城隍神的信仰最初在吴越地区十分盛行,南北朝时正式称为城隍神,唐代时加封爵禄,五代时封侯称王,其庙几乎遍布全国。宋代荣立国家祀典,各府州县皆立庙祭祀。元代在京都建城隍庙,封其神为佑圣王,城隍神遂成为封建国家的守护大神。城隍多为去世的英雄或名臣,以其英灵来护佑百姓,打击邪恶,故而城隍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异,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会稽城隍庞玉;南宁、桂林城隍苏缄,杭州城隍周新;上海城隍霍光、秦裕伯;北京城隍杨椒山;甘肃天水城隍纪信等。庞玉庞玉为庞坚四世祖,京兆径阳人,身材魁晤,勇猛过人,精通兵 ...

阅读全文

 灶神

灶神,又称“灶君”、“灶王”、“灶王爷”、“灶界”、“灶界老爷”、“东厨司命”等,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民间信仰极为昔遍,自汉代以来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十分虔诚。传说,灶神的最早信仰是与灶的自然属性分不开的,而灶的自然属性则是用火烧煮食物,因此火神炎帝祝融自然而然地成了灶神的总领。据《周礼》曰:“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火神也。祀以为灶神。”又据《淮南子·时则训》曰:“炎帝作火,死而为灶。”或说祀灶是报“先炊”之德。《仪礼·物牲馈食礼》云:“尸卒食而祭熹爨雍爨。”郑玄注曰:“爨者,老妇之祭。”孔颖达疏曰:“老妇,先炊也。此祭先炊,非祭火神。”先炊即为主持灶以发挥其功能的老妇人。母系 ...

阅读全文

 门神

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旧时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道教因袭这种信仰,将门神纳入神系,加以祀奉。门神信仰由来已久,据《山海经》说:在沧茫的大梅之中有一座度朔之山,山上有一颗大桃树,枝干蜿延盘伸三千里,桃枝的东北有一个万鬼出入的鬼门,门有上两个神人,一个叫神蒂,一个叫郁垒,他们把守鬼门,专门监视那些害人的鬼,一旦发现便用芦苇做的绳索把鬼捆起来,扔到山下喂老虎。于是黄帝向他们敬之以礼,岁时祀奉,在门上画荼、郁垒和老虎的像,并挂上芦苇绳,若有凶鬼出现二神即抓之喂虎。后来《山海经》这种以神荼、郁垒、虎苇索 ...

阅读全文

 财神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盛大的全民节日,其中除夕又是春节中最热闹的一天,除夕之夜人们吃罢饺子,彻夜不眠,等待着接财神。有人还送财神带上门。到了初二还要祭财神,祭祀的财神分文财神和武财神,武财神赵公明、关公;文财神为比干、范蠡。除此,人们信仰的财神还有五圣、柴荣、财公财母、和合二仙、利市仙官,又有文昌帝君,活财神沈万三等,就其信仰厂范和与道教的关系而言,要数文武财神、五圣、和合二仙、文昌帝君了。赵公明,亦称“赵公元帅”。如今道教主要把他作为财神来供奉,但他同时也是道教的护法四帅之一(前有专介),盖因其曾为张天师守护丹室,后来民间还将其神像贴于门上,作为门神,镇邪祈福。关于其来历,前已有介绍,其所司之职 ...

阅读全文

二郎神为中国历代妇孺皆知的神话人物,其信仰起源于蜀,也兴盛于蜀。二郎神世为水神,但其所指皆不尽相同,其来历与李冰、李冰之子李二郎、赵昱、邓遐等几位古人有关。李 冰李冰为秦朝蜀(今四川)郡守。据《史记》和《汉书》记载,秦孝文王时,李冰为蜀郡太守,为郡民治理水患,凿离堆,穿=三,灌溉万顷良田,使川西平原去患致富。民感其恩泽,立庙祭祀,使其神化。后蜀封为“大安王”,又封为“应圣灵王”。祀奉他的庙在永康郡导江县。宋开宝五年(972年)诏修其庙,七年(974年)改号“广泽王”。后世遂称厂济王,每岁一祀。《风俗通》《新搜神记》《华阳国志》等书中均有记载。李二郎  李二郎为李冰之次子。宋代朱熹的《朱子语类》 ...

阅读全文

玉皇大帝,居于太微玉清宫,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究其名号,据《玉帝圣号同异考》说:“玉帝圣号,崇自牿劫前,中古复尊上,重称赞耳。世主好道,感玄恩,各就所见闻,所皈重,随其彰著,敬上诸神之号,以定称谓。玉帝有四:一太微玉帝,汉武帝上太微垣星主号也,二梵天玉帝,汉宣帝上天市垣帝主号也,三焰华少微玉帝,汉哀帝上先天定位号也;四紫微玉帝,汉光帝上后乾号也。皆非此玉帝。此玉帝号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又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是帝宰诸天,永不毁沦。”宄其信仰,缘于古代宗教,古时即有支配日、月、风、雨等自然变化和人间祸福、生死、寿天吉凶等人生命运的最高神“帝”和“ ...

阅读全文

 三清

在庄严肃穆的道教三清大殿中,通常供奉着神态端庄的三位尊神,这就是道教的最高神“三清”。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为道家哲学“三一”学说的象征。《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由无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气,由元气化生阴阳二气,阴阳之相和,生天下万物。第十四章又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认为一化为三,三合为一,“用则分三,本则常一”。后来道教以此衍化出居于三清胜境的三位尊神。因此“三清”尊神在道教神仙体系中位为最尊,《道教义枢》卷七引《太真科》说:“大罗生玄元始三 ...

阅读全文

嫦娥,也称“姮娥”,与大羿(并非是后羿)相遇于月桂树之下,喜结连理。大羿从昆仑山的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之药,嫦娥偷食之后,身体变轻,飞向了广寒宫。也有传说是因为有个叫逢蒙的人,是后羿的弟子,他心生贪念,趁后羿不在家时,想要抢夺仙药。嫦娥无奈之下自己将仙药吞下,飞向了月宫。 ...

阅读全文

传说上古时期,天上有十个太阳,原本他们栖息在扶桑树上,每天轮流出现在天空的,后来却同时出现了,这样导致大地干旱、庄稼焦枯。于是天帝帝俊命令大羿(并非是后羿)来到人间,并且赐予大羿红色的神弓和白色的箭矢。大羿来到人间之后,用神弓将其中的九个太阳射落了,此外人间还有很多上古凶兽作乱,于是大羿就将它们一起诛灭了。 ...

阅读全文

传说天地最初混沌如鸡子一般,大约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从沉睡中醒来。盘古手持开天神斧,将宇宙一分为二,天地间的清浊之气也开始升降,阳清之气上升为天,阴浊之气下降为地。为了不让天地重新合拢在一起,盘古便用头顶着天,用脚踏住地。历经数万年,天地终于稳固,这时盘古的庞大身躯却倒下了。盘古的眼睛变为了日月,头发和胡须变成了闪烁的星辰,头和手足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高山,就连最后呼出的气也变为了风和云。 ...

阅读全文

道教信奉的主要神灵。道教崇奉的神灵众多,天神、地祇、人鬼皆受奉祀。其尊奉的主要神灵,明代以前,屡有变化。东汉时,道教初起,奉老子为教主,以天、地、水三官为尊神。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以元始天尊为最高。自六朝至唐宋,三清遂显。唐王朝以老子姓李,尊封其为太上玄元皇帝,加以崇奉。宋王朝又以传玉帝之命,宣传君权神授,累上玉皇尊号;又崇奉真武帝君。明清以降,无大变化。其主要神灵有:三清玉清、上清、太清之合称。道教信奉的三位最高尊神。据《道教宗源》等称:由混洞太无元之青气,化生为天宝君,又称元始天尊,居清微天之玉清境,故称玉清;由赤混太无元玄黄之气,化生灵宝君,又称灵宝天尊,居禹余天之上清境,故称上清; ...

阅读全文

神话是对中国各种文学创作较早发生影响的一种体裁。它的题材内容和各种神话人物对历代文学创作及各民族史诗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它丰富的想象和对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对后世作家的艺术虚构及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它的口头叙事形式也成为叙事文学体裁如小说等的先河。不少神话直接为作家 、艺术家提供了创作题材。其中有些著名神话,还成为人们经常援引的典故。神话的美学价值、历史价值与认识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了解人类童年生活和心理的钥匙。它对研究古代社会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风俗习惯等,都有重要参考价值。中国神话在中国古代即受到一些先哲、史家、学者的注意。他们不仅在著述中加以 ...

阅读全文

上古传说人物泰古二皇—天皇、地皇;夸父;燧人;女娲;雷公、伏羲;祝融;神农;黄帝; 嫘祖 ;蚩尤;刑天;仓颉;尧;舜;禹;共工;后羿;嫦娥先秦古籍神话人物太之初一、天帝、后土、姑射仙子、豨韦氏、 伏羲氏 、东皇太一、肩吾、颛顼 、禺强、老成子、女偊 、黄帝、壶子 、列子、广成子 、龙伯、夸娥氏、象罔 、河伯、海若、思士、思女、后稷、巨迹、伊尹、空桑、夸父、疱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玄女、共工、颛顼、操蛇之神、大司命、少司命、云中君、山鬼、湘君、湘夫人、西王母、周穆王、彭祖、狗老、王乔、羽人、柏高、巫彭、巫抵、羿、姮娥、赤松、卢敖、若士、大丈夫先秦神木神兽冥灵、大椿、鲲、鹏、凤、龙、凤皇、 ...

阅读全文

嫦娥是中国神话中的月中女神。嫦娥奔月神话最为民间所乐道。始见于《淮南子·览冥训》。神话说羿向西王母求得长生不死药物后带回家中。嫦娥趁羿不在 ,偷吃了不死药,不觉身子轻飘飘地飞离地面,奔向月宫。嫦娥奔月的神话还见于较早的《归藏》,但《归藏》记叙粗略,只说嫦娥吃了西王母的不死药奔往月宫做了月精,似乎还未和羿相联系。在《淮南子》的古本中尚有嫦娥到月宫化为蟾蜍的记载,今本已无,显示了人们对嫦娥从谴责到同情的转变。魏晋六朝到唐代这段时期,人们对嫦娥的同情愈加发展,化蟾之类的古老传说渐被遗忘。有些学者认为嫦娥即《山海经》中的常羲的女儿。 ...

阅读全文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