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搜索 >十

 您搜索的关键字:

 空桑

空桑,古代中国传说中地名,出自《山海经》。空桑也是上古地区名,沿用至东周晚期,主要指今鲁西豫东地区(此地区属于古九州之一的兖州,古兖州主要区域在今山东西南部的菏泽与济宁,以及安徽北部和河南东部等地)。因有大片桑林而得名,又因是商代名相伊尹和圣人孔子的出生地而出名。《吕氏春秋》记载:“先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居。”《春秋孔演图》一书中说:“孔子母征在游大冢之坡,睡,梦黑帝使清与己交。语曰:女乳必于空桑之中,觉则若感,生丘于空桑之中。”《路史》:“空桑者,兖卤也,其地广绝。高阳氏所尝居,皇甫谧所谓‘广桑之野’者。”《荒史》:“空桑,兖地也,一曰‘广桑’。”《说文》:“卤,咸地。”可 ...

阅读全文

 伊尹

伊尹,夏末商初人。《列子·天瑞》称:“伊尹生乎空桑(今河南省开封市杞县葛岗镇西空桑村)”。《水经注疏·郦道元·卷五·伊水篇》:“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中,言其母孕于伊水之滨,萝神告之曰,臼水出而东走。母明视而见臼水出焉,告其邻居而走,顾望其邑,咸为水矣。其母化为空桑,子在其中矣 撤女取而献之,命养于庖,长而有贤德,殷以为尹,曰伊尹也。”《墨子·尚贤》称:“伊尹为有莘氏女师仆。”在甲骨文中有“大乙(即商汤)和伊尹并祀”的记载。可以说,伊尹是中国第一个见之于甲骨文记载的教师。伊尹出生后,被有莘国庖人收养。耕于莘野,乐尧舜之道。因后被商汤封官为尹(相当于宰相),故以伊尹之名传世。他的 ...

阅读全文

 巨迹

巨迹,释义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巨人足迹。《史记·周本纪》:“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子即周始祖后稷。晋 张华《博物志》卷五:“后稷生乎巨迹,伊尹生乎空桑。”《三国志·魏志·文帝纪》“皇灵降瑞,人神告徵”裴松之注引《献帝传》:“巨迹瑞应,皆为圣人兴。”晋张湛《列子·天瑞》:“思士不妻而感,思女不夫而孕。后稷生乎巨迹,伊尹生乎空桑。厥昭生乎湿,醯鸡生乎酒。羊奚比乎不荀,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久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宋 苏轼《同正辅表兄人游白水山》诗:“因随化人履巨迹,得与仙兄蹑飞鞚。”王朋 注:“自水巖 有大足迹,世谓之 ...

阅读全文

 后稷

后稷,周始祖,姬姓,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生于稷山(今山西省稷山县),被尊为稷王(也称作稷神)、农神、耕神、谷神。农耕始祖,五谷之神。后稷为童时,好种麻﹑菽。成人后,有相地之宜,善种谷物稼穑,教民耕种。尧舜之相,司农之神。后稷第一个建立粮食储备库和畎亩法,放粮救饥,赐百姓种子,被认为是禹最倚重的三公之一。《史记·周本纪》载:有邰氏之女姜嫄踩巨人脚印而生弃。稷是黄帝玄孙、帝喾嫡长子。稷母名叫姜嫄,是帝喾的元妃。父帝喾,母姜嫄(“帝喾有四妃,元妃姜嫄生后稷,同母弟曰台玺”)。《山海经》:帝俊生后稷。稷少年时,被父母所弃。《诗经大雅生民》描述后稷是其母姜嫄踏着上帝脚印生出来的,后被唐尧提携为相 ...

阅读全文

夸娥氏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的大力神,出自《愚公移山》。《愚公移山》:“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列子·汤问》篇中“愚公移山”的寓言在中国是人尽皆知的。故事讲述愚公为了搬走挡在家门口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率领全家人挖山不止,天帝被他的精神所感动,派了两个神仙把这两座山搬走了。这两个神仙,据《列子》说,是“夸蛾氏二子”。故事中的“夸蛾氏”当然是一位大力神,但除了《列子》以外,没有其他文献记载这位神仙的情况,所以对于其具体身份,一般人并不分清楚。有学者指出,所谓“夸蛾氏”的“原形”就是大蚂蚁,“夸蛾氏”可以称为“巨蚁神”。“蚂蚁”的“蚁”繁体 ...

阅读全文

 列子

列子(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名御寇,亦作圄寇,又名寇,字云。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约与郑繻公同时。先秦天下豪之一,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列子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归同于老庄,被道家尊为前辈。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有《列子》八卷,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列子,姓列,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 ...

阅读全文

老成子,著书八篇。见《汉书·艺文志》,早亡。《列子·周穆王》:“老成子(殷敬顺《释文》作“考成子”)学幻于尹文先生,三年不告。老成子请其过而求退,尹文先生揖而进之于室,屏左右而与之言曰:‘昔老聃之徂西也,顾而告予曰:有生之气,有形之状,尽幻也。造化之所始,阴阳之所变者,谓之生,谓之死。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固难穷难终。因形者其巧显其功浅,故随起随灭,知幻化之不异生死也,始可与学幻矣。吾与汝亦幻也,奚须学哉。”根据此说,则老成子与尹文子同时,辈份稍后,而尹文子在齐宣王、愍王之时。老成子其人其事在传世古籍和出土文献中罕有涉及,唯姓氏书中有零星资料可见。《元和姓纂》 ...

阅读全文

 禺强

禺强为传说中的海神、风神和瘟神,也作“禺彊”、“禺京”,是黄帝之孙。海神禺强统治北海,身体像鱼,但是有人的手足,乘坐双头龙;风神禺强据说字“玄冥”,是颛顼的大臣,形象为人面鸟身、两耳各悬一条青蛇,脚踏两条青蛇,支配北方。《庄子•大宗师篇•释文》和《列子•汤问篇》张湛注引《大荒经》曰:“北海之神,名曰禺强,灵龟为之使。”是说夏民族的远祖禺强即禺京,是灵龟的化身。《山海经》“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彊(禺强)。”郝懿行笺疏:“《大荒东经》云:黄帝生禺虢,禺虢生禺京。禺京即禺彊也,京、彊声相近。”《列子·汤问》:“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 ...

阅读全文

东皇太一,中国传统神话中的天神。据《楚辞·九歌·东皇太一》的注释记载,太一是尊贵的天神,因祭祀太一在(楚国的)东方,故称“东皇太一”。张渥所绘东皇太一为一峨冠博带、踏云而来的仙人;萧云从所绘东皇太一呈帝王像,头戴王冠,手执宝剑、宽袍大袖。先秦时期,《吕氏春秋》云:“万物所出,造于太一”。《楚辞·九歌·东皇太一》记载:“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吉日良辰好时光,恭恭敬敬祭上皇;手持长剑玉为柄,身上佩玉璆锵响。瑶席玉器 ...

阅读全文

 

禹(生卒年不详),姒姓,夏后氏,名文命,上古时期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历史治水名人,史称大禹、帝禹、神禹。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后代,鲧的儿子,母为有莘氏(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莘冢集)之女修己。相传,禹治理洪水有功,接受帝舜禅让,继承部落首领。在诸侯的拥戴下,正式即位,以阳城为都城,一说以平阳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晋阳),国号为夏,分封丹朱(尧的儿子)于唐国,分封商均(舜的儿子)于虞国。作为夏朝的第一位君王,后人称为夏禹,成为上古时代传说时代与伏羲、黄帝比肩的贤圣帝王。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九州、奠定夏朝,后人尊称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仍 ...

阅读全文

 

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史记》载,“舜耕历山,渔雷泽(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姚姓,一作妫姓,号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三皇五帝”之一。舜为东夷族群的代表。生而重瞳,孝顺友爱,善于制陶。得到四岳推荐,经过重重考验,得到唐尧的认可与禅位(《竹书纪年》和《韩非子》中并不记载为禅让),都于蒲阪(今山西永济),建立有虞国。即位之后,虚怀纳谏,惩罚奸佞,流放四凶(共工、獾兜、三苗、鲧);任贤使能,百业兴旺(皋陶管理五刑,大禹治理水利、后稷主管农业、契主管五教),开创了政通人和的局面,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部落联盟首领。晚年听从四岳的安排和建议,禅位于大禹 ...

阅读全文

 

尧,又称唐尧。帝喾之子,伊祁姓,名放勋,初封于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后徏于唐,辅佐其兄挚,号陶唐,谥曰尧,史称唐尧。尧代帝挚为天子,都平阳。在万国争雄的乱世,他团结亲族,联合友邦,征讨四夷,统一了华夏诸族,被推举为万国联盟首领。帝尧在主政期间,派神箭手后羿射日,派鲧治水,并且制定历法,推广农耕,整饬百官。晚年,尧辟位,由舜继天子位。辟位二八年后,尧病逝于雷泽(今山东省菏泽市),安葬于谷林(山东省菏泽市鄄城),谥号为尧,被司马迁视为“最理想的君主”。帝尧出世尧是谥号,本名祁放勋,出生在黄帝世家,是黄帝12个得姓儿子祁姓儿子(由于迁居于封地也称徙祁、伊祁)的后裔。受封于唐三岁时尧受封陶( ...

阅读全文

 仓颉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俗称仓颉先师 ,又史皇氏,又曰苍王、仓圣。《说文解字》、《世本》、《淮南子》皆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据《河图玉版》、《禅通记》记载,仓颉曾经自立为帝,号仓帝,是上古时期的一部落首领。仓颉在位期间曾经于洛汭之水拜受洛书。仓颉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据史书记载,仓颉有双瞳四个眼睛,天生睿德,观察星宿的运动趋势、鸟兽的足迹,依照其形象创文字,革除当时结绳记事之陋,开创文明之基,因而被尊奉为“文祖仓颉”。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一些文献记载仓颉为黄帝左史官;另有文献记载仓颉为部落首领,曾自立为帝拜 ...

阅读全文

 刑天

刑天,本作形夭,又作形天、邢天,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据《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刑天和黄帝(一说天帝)争位,被斩去头颅,失了首级后,以自身双乳作眼、肚脐为嘴的形态存活,双手各持一柄利斧和一面盾牌作战。先秦时期《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形夭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刑天/形夭与黄帝(或天帝)在此争夺神位,黄帝砍断了刑天的头,并将其埋葬在常羊之山中。于是刑天把胸前两个乳头化为一双眼睛,并将肚脐当成嘴巴,一手执斧一手拿盾,不停挥舞,再战黄帝)西汉时期《淮南子·地形训》记载:“西方有形残之尸”,东汉高诱注本:“一说曰:形残之尸,于是以两乳为目 ...

阅读全文

 雷神

雷神,中国古代神话中司雷之神。据《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雷神居住在雷泽(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外形为龙身、人头,拍一下自己的腹部,就会发出打雷声。先秦时期,《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雷泽 (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中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楚辞·离骚》:”鸾皇为余前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洪兴祖补注:”轩辕主雷雨之神。一曰雷师。丰隆也。“汉朝时期,《淮南子·地形训》记载:“雷泽有神,龙身人头。”《论衡·雷虚篇》记载:“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诗纬含神雾》记载:“华胥氏因踏雷神足迹,感而有孕,生伏牺。&qu ...

阅读全文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