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搜索 >i

 您搜索的关键字: i

 獬豸

獬豸又称獬廌、解豸(xiè zhì),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许慎的《说文解字》:“廌,解廌兽也,似山牛,一角。荐,兽之所食草,从廌从草。古者神人以廌遗黄帝,黄帝曰:何食?何处?曰:食荐。夏处水泽,冬处松柏。”东汉杨孚所撰的《神异经》:“东北荒中有兽,如牛,一角,毛青,四足似熊,见人斗则触不直,闻 ...

阅读全文

 

夔(kuí)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条腿的怪物。《山海经·大荒经(大荒东经)》记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译文: 夔牛是古时代神兽,古时生于东海流波山,形状似牛,全身都是青色的,没有长角,只长了一只脚,每次出现都会有狂风暴雨。它身上还闪耀着光芒,似日光和月光,它的吼声和雷声一样震耳欲聋。后来黄帝得到这种兽,用它的皮制成鼓并用雷兽的骨做槌,敲击鼓,鼓声响彻五百里之外,威慑天下 。夔的形象特征是:形状似牛,全身青色,无角,只长了一只脚。传说中夔牛出现在 ...

阅读全文

 白泽

白泽,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瑞兽。能言语,通万物之情,知鬼神之事,“王者有德”才出现,能辟除人间一切邪气。《元史》记载:白泽兽虎首朱发而有角,龙身。《明集礼》记载:白泽为龙首绿发戴角,四足为飞走状。东晋《抱朴子?极言》记载:“穷神奸则记白泽之辞。”(想要知道鬼神怪异之事就要记住白泽说的话)南朝梁《宋书·符瑞志》记载:“泽兽,黄帝时巡守,至于东滨,泽兽出,能言,达知万物之精,以戒于民, 为时除害。贤君明德幽远则来。”(黄帝有一次巡狩到东海海滨,泽兽出现,能说话,通达知晓万物之情理,用以告诫百姓,为当时社会除害。贤能君主圣明德行幽深就会来临) 唐朝《开元占经》卷一一六引《瑞应图》云:“黄帝巡于 ...

阅读全文

《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于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至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在时间上,《阅微草堂笔记》主要搜辑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当时代前后的流传的乡野怪谈,或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其涵盖的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滇黔等地。同时《阅微草堂笔记》有意模仿宋代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曾在历史上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阅微草堂笔记》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意在劝善惩恶。全书虽然不乏因果报应的说教,但是通过种种描写,折射出封建社会末世的腐朽和黑暗。如 ...

阅读全文

《西游记》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本书了,即使没有看过原著也肯定看过86版电视剧以及众多相关电影。《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今见最早的《西游记》版本是明代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未署作者姓名。鲁迅、董作宾等人根据《淮安府志》“吴承恩《西游记》”的记载予以最终论定“吴承恩原著”。该小说主要讲述了孙悟空出世跟随菩提祖师学艺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除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该小说以“玄奘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经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出明代百姓的社会 ...

阅读全文

《封神演义》(俗称《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封神传》等)是明代许仲琳(有争议)创作的长篇小说,约成书于隆庆、万历年间。《封神演义》全书一百回,写的是武王伐纣的故事。前三十回着重写纣王的暴虐,姜子牙归隐,文王访贤,得姜子牙之辅佐,武王才完成讨伐纣王的大业。后七十回主要写商、周两国的战争,并且掺杂有宗教的斗争,阐教帮助周,截教帮助商,各显道术,互有杀伤,结果截教失败,纣王凶而自焚,武王夺取天下,分封列国,姜子牙回国封神,使有功于国的人和鬼各有所归。该小说,以历史观念、政治观念作为支撑全书的思想框架,掺杂了很多宏大的想象,表现了作者对于仁君贤主的拥护和赞颂以及对于无道昏君的不 ...

阅读全文

《穆天子传》,又名“周王传”、“穆王传”、“周穆王传”、“周穆王游行记”,是西晋时期发现的汲冢竹书的一种,撰者不详,一说成书于战国。《穆天子传》以日月为序,分为六卷,记述了周穆王姬满游历天下之事。前四卷详细记载了周穆王驾八骏西巡天下,行程三万五千里,会见西王母之事。周游路线自宗周北渡黄河,逾太行,涉滹沱,出雁门,抵包头,过贺兰山,经祁连山,走天山北路至西王母之邦;又北行一千九百里,至“飞鸟之所解羽”的“西北大旷原”,终自天山南路归都。第五卷,则叙述周穆王两次向东的旅游经历,沿途与各民族频繁往来赠答的事迹。第六卷记穆王美人盛姬卒于途中而返葬事。《穆天子传》所记周穆王游历之事,是我国文字记载中的最 ...

阅读全文

《镜花缘》是清代文人李汝珍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游历的故事,包括他们在女儿国、君子国、无肠国等国的经历史。后半部写了武则天科举选才女,由百花仙子托生的唐小山及其他各花仙子托生的一百位才女考中,并在朝中有所作为的故事。其神幻诙谐的创作手法数经据典,奇妙地勾画出一幅绚丽斑斓的天轮彩图。也在一定程度上讨论了妇女问题。《镜花缘》一百回分两个部分。前五十回写武则天时徐敬业、骆宾王等起兵,企图恢复唐帝国政权,但全部失败。有一天,在残冬大雪严寒的天气里,武则天乘醉下诏书,要游御花园,使百花齐放。管百花的花神百花仙子不在洞府,找麻姑下棋去了。百花神无从请命,只得顺从下界帝 ...

阅读全文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最早的抄本在清代康熙年间已有流传。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494篇)。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聊斋志异》全书将近五百篇,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爱情故事,占据着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这类作品 ...

阅读全文

《道藏》是道教经籍的总集,包括周秦以下道家子书及汉魏六朝以来道教经典,是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经典编排起来的大型道教丛书。在《道藏》编撰整理之前,已有道士收集道书,最著名的是东晋的“郑隐藏书”。郑隐共收集道书261种,1299卷。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数目。葛洪将“郑隐藏书”分为“道经”与“诸符”两大类。南北朝时期是道书撰著最多的时期,这一时期道书的汇集整理也十分频繁。刘宋时道士陆修静得到宋明帝的支持,广罗各地道经,编成《三洞经书》,并撰《三洞经书目录》。《三洞经书》大约收集道书1228卷左右,为道教史上的第一部经书目录。陆修静还确立了道书的“三洞”分类法,后来补入“四辅 ...

阅读全文

《三教搜神大全》是中国叙述古代民间宗教人物列传和神仙事迹的著作典籍,元代成书,明代完本(1368-1644年),作者不详。内容记载着三大宗教各种神灵仙佛的神话传说故事,前后两集,共有七卷。《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明刻本(明初永乐年间1403-1424年)近人叶德辉据明刻绘图本《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七卷本(一说元板画像《新编连相搜神广记》的异名)翻刻,收入《丽 丛书》,与《道藏》本《搜神记》略同,后者无图,所收之神数量多於前者。卷首有叶德辉序,卷末有其跋。因搜集儒释道三教圣贤及诸神,故此名篇。《三教搜神大全》是记载众多著名神仙佛菩萨、妖魔鬼怪者的宗教神话典籍大全,结合三大宗教之中为主要人物列传,共收神 ...

阅读全文

《神仙传》是东晋道教学者葛洪所著的一部古代中国志怪小说集,共十卷。书中收录了中国古代传说中的92位仙人的事迹,其中很多人物并不是道士但都均被葛洪“请入”传中。神仙传以想象丰富,记叙生动著称。《神仙传》中故事众多,故篇幅较长,故事情节大多复杂、奇特、生动。如《栾巴传》写仙人栾巴为民除害的故事,中间说一庙鬼化作书生,骗太守许以女儿。栾巴见之,遂做法驱之,使庙鬼现形为老狸。故事以生动的情节,刻画了道教的法力,笔墨虽少,却塑造了一个为民除害的正面形象。类似的故事还有《王远传》、《刘根传》、《吕恭传》等,均以想象丰富,记叙生动著称。该书记载古代传说中八十五位神仙故事(王远传附蔡经传),大体继《列仙传》而 ...

阅读全文

 颛顼

颛顼(zhuān xū),姬姓,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 。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人文始祖之一。颛顼不是远古时代具体的人物名称,而是部落首领名称。颛顼辅佐少昊有功,封地在高阳(今河南省杞县高阳镇),故号高阳氏 。少昊死后,打败争夺帝位的共工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号“高阳氏”。始都穷桑,后迁都商丘。颛顼去世后,由黄帝曾孙帝喾继位。在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中,颛顼是主管北方的天帝。《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苗蛮族群集团,史称“三苗”,而据多种史料分析,大约由女娲、盘古、颛顼、驩兜、祝融等族群组成。此外,据《左传》文公十八年(公元前609年)记载,颛顼由“仓舒、 ...

阅读全文

《太平广记》专收野史传记和以说家为主的杂著,书中神怪故事占的重最。作者: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王克贞、宋、吕仲等14奉宋太宗之命编纂。《太平广记》引书大约四百多种,一般在每篇之末都注明了来源,但偶尔有些错误,造成同书异名或异书同名,因而不能根据它作出精确的统计了。书前有一个引用书目,共三百四十三种,可是与书中实际引出数目并不符合,大概是宋代之后的人补加的。《太平广记》是分类编的,按主题分九十二大类,下面又分一百五十多小类,例如畜兽部下又分牛、马、骆驼、驴、犬、羊、豕等细目,查起来比较方便。从内容上看,收得最多的是故事,实际上可以说是一部宋代之前的故事的总集。其中有不少书已经失传了, ...

阅读全文

《神异经》是中国古代神话志怪小说集,共一卷,四十七条。旧本题汉东方朔撰。书中保存了不少神话传说,尤其是关于东王公、穷奇、昆仑天柱、扶桑山玉鸡等的记载,是珍贵的神话资料。全书分东荒经、东南荒经、南荒经、西南荒经、西荒经、西北荒经、北荒经、东北荒经、中荒经等九章,显然是模仿《山海经》的。关于《神异经》的作者,历来有争议,历代学者除颜师古、南宋官定的 《中兴馆阁书目》卷四及高似孙认为是东方朔所撰之外,其它学者大都对其作者及其成书时代问题产生了疑问,其主要观点有二 : 其一为 《神异经 》非东方朔所撰,但是成书于汉代 。此说以金坛段玉裁为代表,段氏在《古文尚书撰异》中认为东汉末年服虔在其注释《左传》时 ...

阅读全文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