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搜索 >十

 您搜索的关键字:

        唐代,在云南省大理洱海地区有六个诏,传说这六个诏的诏王是六个彝族亲兄弟,他们的发祥地在现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城南的道教名山巍宝山。巍宝山苍松翠柏,古木参天,山泉流淌,百鸟争鸣,奇兽嘻戏,是个山青水秀的好地区。六个诏王的家就在巍宝山下的一个彝族山寨里,这山寨名叫前新村。六诏王的父母亲祖师爷和祖师娘是一对勤劳朴实的彝族夫妇,他们每日耕于巍山(巍宝山的古山名),辛劳度日,生活过得美满幸福,可是快到六岁了,老两口还没有孩子。为此,他们非常苦恼,很希望能够在老年得子,后继有人,使香火不断。  就在老俩口满六 ...

阅读全文

《搜神记》是东晋史学家干宝著录的笔记体志怪小说集,原本已佚,今本系后人缀辑增益而成,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个。其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杂糅佛道,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一部分属于民间传说。《搜神记》故事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开创了中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干将莫邪》《李寄》《韩凭夫妇》《吴王小女》《董永》等篇,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酷,歌颂了反抗者的斗争,常为后人称引。《搜神记》内容分丰富,有谶纬神学、有神仙变幻,有精灵物怪,有妖祥卜梦,还有人神、人鬼的交通恋爱等。其中保留了相当一部分西汉 ...

阅读全文

《山海经》(《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与《易经》《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山海经》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动物、植物、医学、宗教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诸多内容,是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山海经》展示的是远古的文化,记录的是大荒时期的生活状况与人们的思想活动,勾勒出了上古时期的文明与文化状态,为后世提供了许多有用的信息。对《山海经》一书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大宛传》。古代典籍中首次明确指出《山海经》的作者是在西汉刘秀的《上山海经表》中,刘秀认为《山海经》是上古治水的大禹、伯 ...

阅读全文

黄帝战蚩尤的故事,出自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在中国神话传说及东方神话之父袁珂所著《中国神话传说》中非常精彩。黄帝姬轩辕在神农跟九黎两部落之东南。当时这三个部落是之间最为强大的,于是争霸战开始了,姬轩辕怕两面受敌,所以他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突袭神农部落,在阪泉郊野的大战中击败了神农部落。姬轩辕乘胜挥军,一直挺进到九黎部落的根据地涿鹿,会战在涿鹿郊野,这是历史上最早和最有名的大战之一。中国神话学者将这场黄帝战蚩尤的大战神化,双方都动用了神仙法力,风伯、雨师都来参战。最后黄帝击败九黎部落,杀死蚩尤。这一著名战役使姬轩辕名震当时的世界,各部落酋长们称呼拥护他为“天子”,尊称他为“黄帝”。黄帝者,黄色 ...

阅读全文

《淮南子》记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著名的上古神话传说。又名共工触山,且与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并称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共工,又称共工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掌控洪水。在西晋张湛《列子·汤问》中记载,传说共工素来与颛顼不合,发生惊天动地的大战,最后以共工失败而愤怒地撞上不周山而告终。另一个版本:共工制定了水利工程计划,颛顼不支持,颛顼与共工之间发生了大战,共工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他决心撞断不周山,以示决心。这一传说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 ...

阅读全文

北极四圣又称北极四圣真君、北方四元帅,全称为“九天延祥涤厄四圣真君”,分别称其为:天蓬大元帅真君,天猷副元帅真君,翊圣保德真君、真武灵应佑真君。亦称“北极四圣”、“北方四元帅”为北极紫微大帝的四大护卫。北极四圣:天蓬大元帅 天猷元帅 翊圣元帅 真武大帝按照《太上九天延祥涤厄四圣妙经》所言排在首位的是天蓬大元帅,立誓“救护众生,永兴正道”。他被认定为北极八一君大元帅,领兵三六万,统领雷公电母和风伯雨师。天猷元帅,是天罡三六星君的次帅,地位仅次于天蓬元帅,上佐北帝,下临九州,领兵三万;主要职责是镇守幽冥地府。天蓬和天猷二者,在中天北极天,从星辰崇拜的观点来看,是星河牧转周天的护守。 ...

阅读全文

 麒麟

麒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瑞兽,是由岁星散开而生成,与“龙”“凤”“龟”“貔貅”并称为五大瑞兽。据《瑞应图》记载:麒麟长着羊头,狼的蹄子,头顶是圆的,身上是彩色的,高大概2米左右。《说文解字·》记载:麒麟身体像麝鹿,尾巴似龙尾状,还长着龙鳞和一对角。《瑞应图》记载:“羊头,狼蹄、圆顶,身有五彩,高一丈二尺”(麒麟长着羊头,狼的蹄子,头顶是圆的,身上是彩色的,高大概2米左右)。周代,《周南·麟之趾》记载:“麟之趾,振振公子;吁磋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吁暖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吁暖麟兮!”(麒麟的脚趾啊,不践生物。好比公子多仁厚,伟大啊,麒麟!麒麟的额头啊,不抵人,好比公孙多仁义,伟大啊, ...

阅读全文

 玄武

玄武,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之四灵之一,又名龟蛇,源于远古星宿崇拜,是指二八宿按东南西北分为四象中的北方玄武七宿。玄武是一种由龟和蛇组合成的一种灵物,四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北方玄武于八卦为坎,于五行主水,象征四象中的老阴,四季中的冬季,同时也是天之北陆。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玄,是黑的意思;冥,就是阴的意思。原始社会时期,玄武起源于对古代动物图腾崇拜。无论龟、蛇,抑或神鹿,其原形都是动物。而在所谓动物崇拜说中,仍然认为玄武是龟蛇的合体,有人认为龟、蛇崇拜分别起源于南方和北方地区。其来源为:一、中国夏王朝建立者禹的父亲叫做“鲧”, ...

阅读全文

 朱雀

朱雀,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之四灵之一,源于远古星宿崇拜,是代表炎帝与南方七宿的南方之神,于八卦为离,于五行主火,象征四象中的老阳,四季中的夏季,同时也是天之南陆。朱雀,红色的鸟,象征祥瑞的古典的朱雀成了一种纯粹而神秘的符号,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南方之神,与青龙、白虎、玄武合称为四方神,表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二八宿体系形成之后,朱雀成为南方七宿的总称。把它们连起来,图形就被前人臆想为朱雀。在《西游记》里,二八宿都有名字,南方七宿分别叫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后面那个字都是动物。南方神兽朱雀就是鸟的外形。南方属火,朱雀等鸟的图腾在古代神话中往往属于太阳崇拜。朱雀 ...

阅读全文

 白虎

白虎,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之四灵之一,西方之神,后为道教所信奉,同青龙、朱雀、玄武合称四方四神。据《中兴征祥》记载,白虎全身如雪,无杂毛。白虎也是战神、杀伐之神,源于上古星宿崇拜。白虎具有避邪、禳灾、祈丰及惩恶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它是四灵之一,当然也是由星宿变成的。是由二八星宿之中位西方的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组成。所以是西方的代表,而它的白,是因西方在五行中属金,色是白。所以白色是从五行中说的。除了道教中的四灵包括青龙白虎之外,连在风水师探勘墓地时,在地形前方左右两边突起的地形,可以当作墓穴的地方,都有独特的称号,称之左青龙、右白虎,取其护卫之意,而在公堂中也有相同 ...

阅读全文

 青龙

青龙,又称苍龙、孟章,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形象,为“天之四灵”之一的东方之神,对应“四象”中的“东方七宿”。据《星经》记载,青龙形态生有羽翼。《文献通考》《丹铅总录笺证》《道园学古录》记载,青龙身体由二八宿中的东边七星宿所组成,状似龙形,其中包括头长双角、身上披鳞,因五行中东属木而色青 ,且有颈部和颈根、肩膀和胁骨、心脏及尾巴。青龙,源于上古星宿崇拜。我国古代把天空里的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三垣”是“紫微垣”,象征皇宫;“太微垣”象征行政机构;“天市垣”象征繁华街市。这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 ...

阅读全文

 瀛洲

瀛洲,是虚构的仙境之地,可以指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东海仙山。神仙思想产生于周末,盛行于战国。 战国时,民间已广泛流传着许多有关神仙和神仙境界的传说,其中以东海仙山和昆仑山最为神奇,流传最广,成为我国两大神话系统的渊源。先民认为海上有五座神山:岱屿、员峤、方壶、瀛洲、蓬莱  。传说瀛洲在会稽海外70万里的地方,方圆4000里,上有神芝仙草。有高千丈的玉石山,叫青玉膏山,山中有泉水叫玉醴泉,泉水像酒一样,味道甘甜,喝几升就会醉,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瀛洲上有仙人,风俗类似吴地的人,地理风貌则和中原很像。《洲记》记载汉武帝听西王母说大海中有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 ...

阅读全文

方丈又称为方丈山、方壶、方丈洲等。古代中国神话海上有神山名为“方丈”,为仙人所居,故其所居丹室,亦称“方丈”。蓬莱海域常出现的海市蜃楼奇观,更激发了人们寻仙求药的热情,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纷纷到蓬莱开始了寻仙活动。 《史记·封禅书》记载,“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巿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鼇鱼,在远古传说中鼇鱼负载大山或大地,鼇鱼移动就会发生地震或沧海桑田,山川变迁。神话中天帝治下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远的地方本有五座神山,但五座神 ...

阅读全文

蓬莱,亦称蓬莱山、蓬壶、蓬丘。是中国先秦神话传说中东海外的仙岛,被一片黑色的冥海所包围。《山海经》《山海经·海内北经》:蓬莱山在海中。《史记》《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史记·孝武本纪》:“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余丈,名曰泰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史记·孝武本纪》:今上封禅,其后二岁而还,遍于五岳、四渎矣。而方士之候祠神人,入海求蓬莱,终无有验。《海内洲记》汉·东方朔《洲记》:蓬丘,蓬莱山是也。对东海之东北岸,周回五千里。外别有圆海绕山,圆海水正黑,而谓之冥海也。无风而洪波百丈,不可得往来。上有 ...

阅读全文

传说一在蚕丛、柏灌、鱼凫三代蜀王成仙若干年后的一天,忽然从天降下一个男子,落在今郫县城西一里许的天隳山上。这个男子名叫杜宇。这时,恰巧有个梁利的女子 从岷江边的井水里涌出来。这天降地出的两个奇人,结成了夫妻。后来,杜宇自立为帝,号称望帝,并以郫这个地方作为国都。杜宇当国的时候,很关心人民的生活。他教导人民种植庄稼,时常叮咛大家要抓紧天时和季节,不要耽误了田里的生产。 杜宇建立了一个“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娥眉为城廓,江潜绵洛为池泽,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的古国。他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邻近的巴国也受到影响而努力发展农耕。当时,蜀国常闹水灾,望帝虽担心百姓遭灾,一时却又想不出根治水 ...

阅读全文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