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搜索 >实

 您搜索的关键字:

夸娥氏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的大力神,出自《愚公移山》。《愚公移山》:“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列子·汤问》篇中“愚公移山”的寓言在中国是人尽皆知的。故事讲述愚公为了搬走挡在家门口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率领全家人挖山不止,天帝被他的精神所感动,派了两个神仙把这两座山搬走了。这两个神仙,据《列子》说,是“夸蛾氏二子”。故事中的“夸蛾氏”当然是一位大力神,但除了《列子》以外,没有其他文献记载这位神仙的情况,所以对于其具体身份,一般人并不十分清楚。有学者指出,所谓“夸蛾氏”的“原形”就是大蚂蚁,“夸蛾氏”可以称为“巨蚁神”。“蚂蚁”的“蚁”繁体 ...

阅读全文

 列子

列子(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名御寇,亦作圄寇,又名寇,字云。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约与郑繻公同时。先秦天下十豪之一,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列子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归同于老庄,被道家尊为前辈。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有《列子》八卷,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列子,姓列,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 ...

阅读全文

 壶子

壶丘子,名林。战国郑人,列子之师。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郑有神巫曰季咸,知人之死生、存亡、祸福、寿夭,期以岁月旬日,若神。郑人见之,皆弃而走。列子见之而心醉,归,以告壶子,曰:“始吾以夫子之道为至矣,则又有至焉者矣。” 壶子曰:“吾与汝既其文,未既其。而固得道与?众雌而无雄,而又奚卵焉!” ...

阅读全文

老成子,著书十八篇。见《汉书·艺文志》,早亡。《列子·周穆王》:“老成子(殷敬顺《释文》作“考成子”)学幻于尹文先生,三年不告。老成子请其过而求退,尹文先生揖而进之于室,屏左右而与之言曰:‘昔老聃之徂西也,顾而告予曰:有生之气,有形之状,尽幻也。造化之所始,阴阳之所变者,谓之生,谓之死。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固难穷难终。因形者其巧显其功浅,故随起随灭,知幻化之不异生死也,始可与学幻矣。吾与汝亦幻也,奚须学哉。”根据此说,则老成子与尹文子同时,辈份稍后,而尹文子在齐宣王、愍王之时。老成子其人其事在传世古籍和出土文献中罕有涉及,唯姓氏书中有零星资料可见。《元和姓纂》 ...

阅读全文

 陆吾

陆吾,即肩吾,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昆仑山神明。据《山海经·西山经》记载:“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郭璞注: “即肩吾也。庄周曰‘肩吾得之,以处大山’也。”陆吾神掌管这“帝之下都”,还兼管“天之九部”。《山海经·西次三经》记载:“昆仑之丘,是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它的样貌是长着九条尾巴的虎身顶着一颗拥有锐利目光的人头,它的职责是管理天之九部和天帝园圃的时节。根据郭璞的注解可以很清楚的知道,陆吾的位格较高,除了掌管天界九个区域的界限之外,能够料理天神花园的时节,因此它绝不是园丁,而是类似中央空调随时调 ...

阅读全文

 后羿

后羿,本称羿,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擅于射箭,曾助尧帝射落九日,只留一日,因此在民间流传有“后羿射日”的典故。其为太阳神帝俊的臣子,嫦娥(姮娥)仙子的丈夫。为了成仙,从西王母之处得到不死灵药,却被其妻嫦娥偷吃而奔月。且曾为天下铲除了六害(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并击败作乱一方的黄河水伯,救走宓妃(洛神)。最终被徒弟逢蒙(蠭门)用桃木棒暗算而亡,后被帝俊封为万鬼之王宗布神。据《山海经》记载,后羿是一位手持红色神弓、白色羽箭的威武射官。有人神鬼三种形象,生前是半神半人的神人,死后成为半鬼半神的鬼王。一些汉画像将宗布神后羿的形态绘制成魁梧雄壮、外貌英伟的持弓猛汉。《淮南子》《上古 ...

阅读全文

 九婴

九婴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凶兽之一。出自《淮南子·本经训》。它是水火之怪,能喷水吐火,它的叫声如婴儿啼哭,有九头,故称九婴。尧时出,作害人间,被羿射杀于北狄凶水之中。其说始见于汉。传说中的水火怪。亦用以喻邪恶凶残的人。《淮南子·本经训》高诱注:“九婴,水火之怪,为人害,之地有凶水。”《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提到北方有一条大河,水深千丈,波浪汹涌,人称凶水。凶水中有一只九头怪物,名叫九婴,既能喷水,又能喷火。十日并出时,凶水也沸腾了,九婴嫌水中太热,就跳上岸来,见人就吃,吃的时候,必须有9样食品同时供它吃,因此成为后羿第3个斩杀目标。当初太昊伏羲氏生于成纪(甘肃秦安县),自幼即思创造一种符号为天下 ...

阅读全文

 窫窳

窫窳 ,古代中国传说中神祇名。原为人首蛇身,后因危与贰负杀了窫窳,化为龙首猫身,居弱水中,在狌狌知人名之西,其状如龙首,食人。 宋代王明清 《挥麈三录》卷二:“窫窳旁吞于黑水 ,搀抢直拂于紫躔。” 明朝 顾炎武 《河上作》诗:“窫窳来攫人,逵路横长蛇。”《山海经·海内南经》:窫窳龙首,居弱水中,在狌狌知人名之西,其状如龙首,食人。《山海经·北山经·北次一经》:又北二百里,曰少咸之山,无草木,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名曰窫窳,其音如婴儿,是食人。敦水出焉,东流注于雁门之水,其中多魳魳之鱼。食之杀人。《山海经·海内西经》: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窫窳。《山海经·海内西经》:窫 ...

阅读全文

 常羲

常羲,一称“常仪”。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月亮之母。常羲是生育月亮的女神,与日御(羲和)同为帝俊之妻,生了十二个月亮,即为一年十二个月。因为有着这样不同寻常的本领,所以在上古时代,常羲又成了制定时历的人。出自《山海经》。《山海经》中,常羲又被称为“女和月母”,因为常羲生十二月,所以称之为“月母”,而所谓“女和”,则大概是因为她担当着调和阴阳的重任。为什么月母要调和阴阳?这是由中国历法的特点所决定的。和现代全世界普遍使用的所谓公历不同,中国传统历法(所谓夏历),是阴阳合历,所谓阴阳合历是指同时参照太阳和月亮(太阴)的运行规律制定历法,由于太阳的周而复始的公转决定了寒暑冷暖的推移循环,所以要根据太阳的运 ...

阅读全文

 甘渊

甘渊,古代传说中的地名。《山海经·大荒东经》:“ 东海 之外, 甘水 之闲,有 羲和之国 ,有女子名曰 羲和 ,方浴日於 甘渊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 甘山 者, 甘水 出焉,生 甘渊 。” 袁珂 校注:“所谓 甘渊 、 汤谷 、 穷桑 盖一地也。”海外东经《山海经.海外东经》曰:“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大荒东经《山海经.大荒东经》载:“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儒帝颛顼,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渊,甘水出焉”。 [2]大荒南经《山海经.大 ...

阅读全文

《风俗通义》(汉唐人多引作《风俗通》),东汉泰山太守应劭辑录的民俗著作。原书三十卷、附录一卷,今仅存十卷。该书考论典礼类《白虎通》,纠正流俗类《论衡》,记录了大量的神话异闻,但作者加上了自己的评议,从而成为研究汉以前风俗和鬼神崇拜的重要文献。后人卢文弨《群书拾补》中辑有《风俗通逸文》多条,系十一卷补之所逸,中有“女娲造人”、“李冰斗蛟”等神话,皆为首见于记录者。《风俗通义》以考证历代名物制度、风俗、传闻为主,对两汉民间的风俗迷信、奇闻怪谈多有驳正。《隋书》经籍志入杂家类。今本每篇为一卷,各卷皆有篇名,篇下有条目。条目下先陈述其事,再加案语以辨证得失。其考证掌故与《白虎通义》类似,辨谬正俗一如《 ...

阅读全文

《绎史》是清代马骕编撰的史学书籍,共160卷。《绎史》正文分为太古、三代、春秋、战国和外录五部分,一为太古三皇五帝,共10卷;二为三代即夏、商、西周,共20卷;三为春秋十二公时事,共70卷;四为战国至秦亡,共50卷;五为外录,记天官、地志、名物、制度等,共10卷。是书最著名的地方在于其史体的创新,有学者评价为“已创以分期为次第综政治、经济、文化并借助图录表格通述历史之法,其在史体方面的创造,一时四座皆惊”,《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可谓卓然特创,自为一家之体者矣”。《绎史》在内容上既详载各代治乱兴替及其规律,又详载诸子百家之学说和典章制度方面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在材料上,除儒家 ...

阅读全文

《安禄山事迹》是唐姚汝能撰唐代别史杂记,共三卷。本书每卷都题“华阴县尉姚汝能纂”。作者是何时人,生平事迹若何,均不可考。全书凡三卷,自安禄山出生到至德二年(757 年)被杀,兼及安庆绪和史思明父子事。安史之乱是标志着唐代盛衰的转折点。《新唐书·安禄山传》比旧传增加了不少内容,通过查对,可知有不少是取材于姚汝能书,另有一些新增的史,当采自现已佚失的其他有关史籍。但就《安禄山事迹》一书来说,其中尚有不少内容为正史所不载。如玄宗数次所赏给安禄山的各类物资名目,以及安禄山恃宠纵恶在河北潜谋作乱等等具体情节,都值得重视。是书所记无疑是研究安史乱事以及唐玄宗时期东北边防状况的重要资料。 ...

阅读全文

《开元升平源》,唐代文言传奇小说。共一卷。吴兢撰;一说系陈鸿撰。《新唐书·艺文志》小说家类著录:“陈鸿《开元升平源》一卷。至顿上命宰臣坐。公跪奏:“臣适奉作弼之诏不谢者欲以十事上献。有不可行臣不敢奉诏。”上曰:“悉数之!朕当量力而行然后定可否。”公曰:“自垂拱已来朝廷以刑法理天下。臣请圣政先仁义可乎”上曰:“朕深心有望于公也。”又曰:“圣朝自丧师青海未有牵复之悔。臣请三数十年不求边功可乎”上曰:“可。”吴兢(670年—749年),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唐朝著名史学家,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耿直敢于犯颜直谏,政治上颇有献替,他的直言敢谏,不愧为一代诤臣。其人博通经史,神龙中,迁右补阙,与韦承 ...

阅读全文

《甘泽谣》,唐朝袁郊撰写的传奇小说集,共一卷。袁郊,字子乾(一作之仪),蔡州朗山(今河南确山北)人。生卒年不详。唐懿宗咸通间曾官祠部郎中,又为虢州刺史。与温庭筠有交往。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录有袁郊的《月》、《霜》、《露》、《云》诗四首,借自然界的反常现象来表达自己对时政的不满,发挥诗歌的贬刺功能,与《甘泽谣》的寓意是一致的。袁郊还著有《二仪录衣服名义图》和《服饰变古元录》等。晚唐传奇小说。袁郊撰。《甘泽谣》是晚唐较为突出的一部传奇小说,其中皆是怪异内容和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其中《红线》﹑《懒残》﹑《陶岘》诸篇,叙事文笔华美,设想超奇,为唐人小说之上乘之作。关于《甘泽谣》的成书,《直斋书录解题 ...

阅读全文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