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搜索 >野

 您搜索的关键字:

 地府

地府,又称阴曹地府,人们最早对地府的称呼为:幽都。在中国古代传统神话与道教典籍中都有关于幽都地府的记载。中国人把世界万物分为阴阳两极,这就是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草木成精的说法,“藤精树怪”“石灵山鬼”,可以成精的包括但不限于石头草木,山川河流,只要是有灵气的世间万物,任何东西都可以变化成形。可以不拘泥于六道,但始终包含在阴阳的理论中。中国人把人类生存的空间分为天(阳)、地(阴);人分男(阳)、女(阴);时分昼(阳)、夜(阴);天分日(阳)、月(阴);在中国有三界之说,就是天庭、人间、地府;认为人是有灵魂的,每个人有三魂七魄。在周朝以前,人们就认为人有魂魄, ...

阅读全文

 貔貅

貔貅(pí xiū),别称“辟邪、天禄、百解”,俗称“貔大虎”,是中国古书记载和民间神话传说的一种凶猛的瑞兽,与龙、凤、龟、麒麟并称为五大瑞兽。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貔貅是黄帝训导的猛兽。《清稗类钞·动物·貔貅》记载:貔貅的外貌形态像老虎,或者说像熊,毛色是灰白色的。貔貅身形如虎豹,首尾似龙状,其色亦金亦玉,其肩长有一对羽翼却不可展,且头生一角并后仰。在古时是分一角或两角的,一角称为“天禄”,两角称为“辟邪”。貔貅造型多以单角为主。貔貅形象的艺术作品上可追溯到汉代,多为带翼的四足兽,其造形可能传自西亚。貔貅曾为古代两种氏族的图腾。传说帮助炎黄二帝作战有功,被赐封为“天禄兽”即天赐福禄之意。 ...

阅读全文

 吉光

吉光,又称吉良、泽马,古代中国传说中的神兽名,一说神马名。是吉祥的象征。常与腾黄混淆在一起。吉光被认为是一种马,出生在大泽中,身体是白的,带着花纹,但是鬃毛是红的。有人认为它就是腾黄。一种说法认为,腾黄长得像狐狸,是一种兽,而吉光长得像马;然而有些说法是反过来的。《海内十洲记·凤麟洲》:“吉光毛裘,黄色,盖神马之类也。裘入水数日不沉,入火不燋。”晋·葛洪《抱朴子·对俗》:“腾黄之马,吉光之兽,皆寿三千岁。”《云笈七签》卷八四:“天马者,吉光、腾黄之兽也。”参见“吉良”。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 ...

阅读全文

 吉量

吉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马名。《山海经·海内北经》:“(犬封国)有文马,缟身朱鬣,目若黄金,名曰吉量,乘之寿千岁。” 郭璞 注:“量,一作良。”犬封国有一种颈鬣若雄鸡之尾、双目闪烁金光的神马,叫吉量马。它的毛色雪白,长鬣火红,头到尾共长一丈,蹄到背高八尺。乘坐此马,可获千年之寿。《山海经海外西经》中提到了一个奇肱之国,奇肱之国在一臂国的北部。那儿的人一根胳膊,三只眼睛,眼睛有阴有阳,阴在上,阳在下,常乘一种叫吉量的马。那儿还生长着一种鸟,长着两个头,羽毛是红黄色的。奇肱国的人,别看只一只手,但手很巧,能做各种捕鸟的小器具,以捕杀鸟禽;又能做飞车,乘风远行。商朝时,有一次那儿刮起很大的西风,把他 ...

阅读全文

轩辕国,姬姓,其国君(部落首领)曾为统一中原(中国)各部之黄帝。有记载,轩辕之国,在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诸天之,和鸾鸟舞。民食凤卵,饮甘露。(出《博物志》)《海外西经》中讲:轩辕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翻译为:轩辕国在穷山的附近,这里不长寿的人也活八百岁。他们在女子国的北边,长着人的脸、蛇的身子,尾巴盘结在头上。《大荒西经》也讲:有轩辕国。江山之南栖(栖)为吉,不寿者乃八百岁。翻译为:有个轩辕国。那儿的人以栖止在江山的南边为吉祥,他们当中不长寿的也活八百岁。 ...

阅读全文

 岱舆

岱舆,亦称岱屿。出自春秋战国典籍《列子·汤问》。是先秦神话中东海外仙山,后来漂流到北极,沉入大海。《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强使巨 ...

阅读全文

龙伯国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大人国。有龙伯巨人钓鳌鱼的传说。近代亦借指凶恶的英帝国主义。《列子古注今译》卷五〈汤问篇〉「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彊 ...

阅读全文

 归墟

归墟亦作“归虚”。 传说为海中无底之谷,谓众水汇聚之处。出自《列子·汤问》,后比喻事物的终结、归宿。根据《列子》的说法,八纮九之水,天汉之流,最后都汇集到这无底之洞里。但归墟里的水,并不因此而有一丝一毫的增减。《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庄子·天地》:“谆芒将东之大壑,适遇苑风于东海之滨。苑风曰:‘子将奚之?’曰:‘将之大壑。’曰:‘奚为焉?’曰:‘夫大壑之为物也,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吾将游焉!’”《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 ...

阅读全文

 鳌鱼

鳌鱼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动物。相传在远古时代,金、银色的鲤鱼想跳过龙门,飞入云端升天化为龙,但是它们偷吞了海里的龙珠,只能变成龙头鱼身,称之谓鳌鱼。雄性鳌鱼金鳞葫芦尾,雌性鳌鱼银鳞芙蓉尾,终日遨游大海嬉戏。相传在远古时代,金、银色的鲤鱼想跳过龙门,飞入云端升天化为龙,但是它们偷吞了海里的龙珠,只能变成龙头鱼身,称之谓鳌鱼。雄性鳌鱼金鳞葫芦尾,雌性鳌鱼银鳞芙蓉尾,终日熬游大海嬉戏。古神话里有比较有名的“鳌鱼负山”引出“龙伯钓鳌”的故事。据《列子·汤向篇》记载:在渤海东边,不知道几十万里的地方,有一个大壑,名叫归墟。大地上八方九州原的水,乃至天上银河的水,全都流注在归墟里面。鳌,繁体写作“鼇” ...

阅读全文

 柏高

柏高,神话传说中的仙人,亦传说为尧时高士。出自《山海经·海内经》。亦作“柏子高”、"柏成子高"、“柏成子皋”、"伯成子高"、“柏成”等。神话传说中的仙人。《山海经˙海内经》:山青水之东,有山名曰;「肇山」有人名曰柏高,柏高上下于此,至于天。郭璞˙注:「柏子高,仙者也。」《山海经·海内经》:“华山青水之东,有山名曰肇山。有人名曰柏高。柏高上下于此,至天。”郭璞注:“柏子高,仙者也。”《太平寰宇记·卷一O七》:郾阳县有附山,上有仙人 白子高 坛兼祠宇。有猛兽恒依此祠,不为人害。《渊鉴类函·卷三九二》引《世语》日:白子高 少好隐沦之术,常为美酒给道客。一且有四 ...

阅读全文

 空桑

空桑,古代中国传说中地名,出自《山海经》。空桑也是上古地区名,沿用至东周晚期,主要指今鲁西豫东地区(此地区属于古九州之一的兖州,古兖州主要区域在今山东西南部的菏泽与济宁,以及安徽北部和河南东部等地)。因有大片桑林而得名,又因是商代名相伊尹和圣人孔子的出生地而出名。《吕氏春秋》记载:“先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居。”《春秋孔演图》一书中说:“孔子母征在游大冢之坡,睡,梦黑帝使清与己交。语曰:女乳必于空桑之中,觉则若感,生丘于空桑之中。”《路史》:“空桑者,兖卤也,其地广绝。高阳氏所尝居,皇甫谧所谓‘广桑之’者。”《荒史》:“空桑,兖地也,一曰‘广桑’。”《说文》:“卤,咸地。”可 ...

阅读全文

 伊尹

伊尹,夏末商初人。《列子·天瑞》称:“伊尹生乎空桑(今河南省开封市杞县葛岗镇西空桑村)”。《水经注疏·郦道元·卷十五·伊水篇》:“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中,言其母孕于伊水之滨,萝神告之曰,臼水出而东走。母明视而见臼水出焉,告其邻居而走,顾望其邑,咸为水矣。其母化为空桑,子在其中矣 撤女取而献之,命养于庖,长而有贤德,殷以为尹,曰伊尹也。”《墨子·尚贤》称:“伊尹为有莘氏女师仆。”在甲骨文中有“大乙(即商汤)和伊尹并祀”的记载。可以说,伊尹是中国第一个见之于甲骨文记载的教师。伊尹出生后,被有莘国庖人收养。耕于莘,乐尧舜之道。因后被商汤封官为尹(相当于宰相),故以伊尹之名传世。他的 ...

阅读全文

 巨迹

巨迹,释义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巨人足迹。《史记·周本纪》:“姜原出,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子即周始祖后稷。晋 张华《博物志》卷五:“后稷生乎巨迹,伊尹生乎空桑。”《三国志·魏志·文帝纪》“皇灵降瑞,人神告徵”裴松之注引《献帝传》:“巨迹瑞应,皆为圣人兴。”晋张湛《列子·天瑞》:“思士不妻而感,思女不夫而孕。后稷生乎巨迹,伊尹生乎空桑。厥昭生乎湿,醯鸡生乎酒。羊奚比乎不荀,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久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宋 苏轼《同正辅表兄人游白水山》诗:“因随化人履巨迹,得与仙兄蹑飞鞚。”王十朋 注:“自水巖 有大足迹,世谓之 ...

阅读全文

 思士

思士,语出《列子·天瑞》:“思士不妻而感,思女不夫而孕。”《山海经》大荒东经:“有司幽之国。帝俊生晏龙,晏龙生司幽,司幽生思士,不妻;思女,不夫。”郭璞注:“言其人直思而气通,魄合而生子,此庄子所谓‘白腾相视,眸子不运而风化’之类也(内数字与今本小异,从《太平御览》卷五O引改。又‘白鹅’今本作‘白鹄”,《太平御览》引作‘白鹤’,俱讹,亦改)。” 思士不妻,思女不夫,我们只能从这么短短的几个字,推测一下当时的情景,很可能不妻不夫指的是男女相隔。换句话说,在中国早期原始部落时代,已经有限制两性接触的制度了。司幽国的人,食黍,食兽,想来是男子集体出去打猎,女子则在家里从事耕种黍物或者采集 ...

阅读全文

 天帝

天帝是中国神话中的最高主宰,统治诸天万界的帝王,随着朝代不同最高神有时会发生变化,例如商周尊“昊天上帝”,秦襄公祭白帝,秦宣公祀青帝,灵公祭祀炎黄二帝,秦统一后祭祀以上四帝,西汉在四帝的基础上加入黑帝,称为五方上帝,东汉起则以泰一为至高神,凌驾于五方之上。唐代以昊天上帝作为天帝独祀或祭祀“六天”(昊天上帝与五方帝)。《荀子·政论》:“居如大神,动如天帝。”[汉]刘向《说苑·正谏》:“昔白龙下清泠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射中其目,白龙上诉天帝。”[唐]李白《枯鱼过河泣》诗:“谁使尔为鱼,徒劳诉天帝。”[清]唐甄《潜书·得师》:“(天子)居位如天帝,失位不如农夫。”[宋]叶适《通直郎致仕总干黄公行状》 ...

阅读全文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