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是中国道教圣地之一,历史遗存丰富,文物古迹众多。茅山道教在两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奉三茅真君为开山祖师,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被称为“上清宗坛”。相传高辛氏时代人展上公,修炼于句曲山伏龙地(今茅山镇的玉晨),距今已近5000年;先秦时燕国人郭四朝,也修炼于玉晨观,后被封为太微葆光真人;秦时李明真人修炼于古炼丹(金)院(今乾元观),至今该井尚存。西汉时,陕西咸阳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在句曲山下(今下泊宫),修炼行善,功益于世。东晋时句容人葛洪修炼于茅山抱朴峰,著书立说,构造种种修炼成仙的方法,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并且创立了一套修炼成“仙”的理论,后世称为丹鼎派。他们对茅山道教的 ...
罗浮山自秦汉以来,号称“仙山”,自古拥有“中国十大道教名山之一”、“岭南第一山”、“百越群山之祖”之美誉,被道教尊称为“第七大洞天,第三十四福地”。总面积为214.82平方公里,山峰432座,其中1000米以上山峰80多座,主峰飞云顶海拔1296米。飞瀑名泉980多处,洞天奇景18处,石室幽岩72个,拥有泉、池、涧、瀑、林、洞、观、寺、塔、峰等景观,景区生态环境优越,植物资源丰富,古树名木大量分布,清竹、古树、仙药常年翠绿多姿。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元年),陆贾奉使南越,说服赵佗去帝号,称臣奉贡。陆贾回朝复命后撰《南越行纪》,称“罗浮山顶有湖,杨梅山桃绕其际。”(见清四库书《唐书·经籍志》中嵇 ...
赤城山,有道教第六洞天的玉京洞、济公佛院、梁妃塔,赤城栖霞等景观。赤城山为白垩纪系下流岩组成,属于丹霞地貌,为河湖相紫红色沙砾岩夹火山碎屑岩沉积,以紫红色中厚层至块状砾岩、沙砾岩为主。赤城山高338.8米,历来被视为天台山的南门和标志。山的东南方向,阳光和煦,分布着十八个洞穴,其中玉京、紫云、餐霞、华阳、瑞霞诸洞天,自唐宋以来就有建筑。紫云洞位于山腰,俗称下岩。洞顶嵌有“赤城霞”楷书,为明代万历年间题刻。洞内依岩构筑楼屋数间,洞前立有“建文帝度岁处”碑。洞旁有一小洞,原是敦煌高僧昙猷坐禅的地方。僧慧明于建元年间塑卧佛于此,称“卧佛岩”。赤城山中层为济公院,分为东西两院。济公东院是为纪念佛教禅宗 ...
青城山历史悠久,相传轩辕黄帝时有宁封子居青城山修道,曾向黄帝传授御风云的“龙跻之术”,黄帝筑坛拜其为“五岳丈人”,故后世又称青城山为丈人山,并建观(丈人观)纪念。古时青城山与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陕西景福山合称五大仙山,分别供奉五岳丈人宁封真君、真武荡魔大帝、昊天玉皇上帝、降魔护道天尊和广援普度天尊。西汉末年,被称为“蜀中八仙”之一的阴长生入青城山修道。但真正奠定青城山为道教名山地位的是张道陵。东汉顺帝初年,张道陵入鹤鸣山(今成都市大邑县境内)修道,创立五斗米道,亦即天师道。东汉汉安二年(143),在写毕二十四道书两年后,张道陵到达青城山,在此结茅传道,并羽化山中。晋代以后,山中 ...
委羽山,道教山名。一名俱依山,又名龟兹山,亦称龟山。明万历《黄岩县志》载:上古周代刘奉林在此修炼得道,控鹤轻举,鹤尝坠翮,委坠此间,遂成此山,故而得名。山间林茂竹翠,草花飘香,溪水潺潺,百鸟争鸣,宛如仙境。唐代已成道教胜地;宋代达鼎盛时期,时山间道观之中藏经千卷,四季云游道士不绝。元时委羽山遂渐成为全真道场。山中著名道教名胜古迹有大有宫、大有空明洞等;大有宫创建年代不详,为浙江著名道教宫观。大有空明洞,据《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记载,为道教十大洞天之中的第二洞天。洞口高 2 米多,洞内清幽深邃,传说与东海龙宫相通。天下第二洞天委羽洞,在委羽山东北麓,号“大有空明之天”。因刘奉林,号“大 ...
王屋山,据文献记载:轩辕黄帝于元年正月甲子登天王屋山设坛祭天,大战蚩尤,一统华夏,从此开创了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天下太平,海内安然。黄帝在此拜广成子为师,得道成仙。以后每年的八月十五,四方善士云集于此,道教鼻祖老子李耳以及仙人王子晋、著名方士于吉、南岳夫人魏华存、道教理论家葛洪都曾在此问道,奠定了王屋山在中国道教十大洞天中的宗首地位,被称为“天下第一洞天”。王屋山作为道教名山,在道教发展演变的不同历史时期,居主导地位的教派。战国时期,方仙道作为追求长生成仙的一种学术流派,相传其代表人物河上丈人、安期生等就曾在王屋山区大河之滨活动。秦汉之际兴起的黄老道,是方仙道与黄老之学结合的产物,具有一定 ...
方壶又称壶梁。中国古人名。方壶,紫砂壶其中的一种。方壶也是澎湖的旧称。鼇鱼,在远古传说中鼇鱼负载大山或大地,鼇鱼移动就会发生地震或沧海桑田,山川变迁。神话中天帝治下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远的地方本有五座神山,但五座神山的根部并不相连,经常跟随潮水的波浪上下移动,没有一刻稳定。神人和圣人们都讨厌此事,便报告了天帝。“帝”(这称号早在殷代已见文献)唯恐神山流移到“西极”,打破宇宙已有的平衡。使神山居民失其所居,就派北海之神禹强驱使十五头巨鳌分为五组,分别用头顶住神山,六万年一换,这样五座神山才开始稳定下来不再流动,但是龙伯之国有个巨人,抬起脚几步就到了这五座神山所在的地方,一钩就钓上了六只巨鳌,由于 ...
罗酆六天,中国传说中罗酆山的六天鬼神,主断人间的生死祸福。分别为:纣绝阴天宫、泰煞谅事宗天宫、明晨耐犯武城天宫、恬昭罪气天宫、宗灵七非天宫、敢司连宛屡天宫。在北方有座死者聚集的酆都山,山上有外宫的“六宫”,也有洞中内宫的“六宫”。由于外宫与内宫的制度相同,就称“六天”治理“六宫”。因此,东晋时的“六天”被认为是治理死者世界的酆都山的鬼神。并且以上引文与陶弘景编著的上清派道经《真诰》卷十五《酆都宫》记载的内容大致相同,又《真诰》卷十九“又按三君书有全卷者,唯道授,二许写。酆都宫记,是杨及椽书,并有首尾完具。事亦相类”。其中为杨(杨义)、椽(许)作的《酆都宫》与《真诰》卷十五的《酆都记》是同一内容 ...
罗酆山,是道教传说中的山名。张衡、杨云治之。后附会为重庆市丰都县的平都山﹐指为地府所在之地。《枕中书》:“张衡、杨云为北方鬼帝,治罗酆山。”亦省作“罗酆”。唐李白《访道安陵遇盖寰》诗:“下笑世上士,沉魂北罗酆。”《酉阳杂俎》:有罗酆山,在北方癸地,周回三万里,高二千六百里。洞天六宫,周一万里,高二千六百里。洞天六宫,是为六天鬼神之宫。《说郛》:炎帝大庭氏,讳履甲,天下鬼神之宗,治罗酆山,三千年而一替。 [3]《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三十六万里,北都罗酆山。上有夜光阙,下列九府官。阴阳生死育,殃注停其间。《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北都罗酆者,下元正北有一大海,秽气恶腥,莫测边际、中有一山, ...
四凶,中国神话传说中由上古时代的舜帝流放到四方的四个凶神。四凶在《左传》和《史记》中均有记载,但是内容却不尽相同。《左传·文公十八年》道:“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混沌、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魑魅。”《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记述是:帝鸿氏之不才子“混沌”、少皞氏之不才子“穷奇”、颛顼氏之不才子“梼杌”,以上合称“三凶”,加上缙云氏之不才子“饕餮”合称“四凶”。结合民族学理论推测,四凶的本貌应是四个部落的酋长,他们不服舜帝统治,就被舜帝流放。四凶兽可能就是这四个部落的各自图腾。饕餮饕餮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它最大特点就是能吃。它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因为他太能 ...
灵兽,是区别于普通兽类的动物。世人关于灵兽与普通兽类的划分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一般认为与众不同,能力特殊,具备灵性的兽类,皆可称为灵兽。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自己认为的灵兽。青龙青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四象之一,根据五行学说,它是代表东方的灵兽,为青色的龙,青龙的方位是东,左,代表春季,属木;在中国二十八星宿中,青龙是东方七星(角、亢、氐、房、心、尾、箕)的总称。记载:《太上黄箓斋仪》卷四十四称青龙东斗星君”为:“角宿天门星君,亢宿庭庭星君,氐宿天府星君,房宿天驷星君,心宿天王星君,尾宿天鸡星君,箕宿天律星君。”至于其形象,《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七云:“东方龙角亢之精,吐云郁气,喊雷发声,飞翔八极,周游 ...
螭(chī),⒈中国古代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古建筑或器物、工艺品上常用它的形状作装饰:螭头。⒉ 古同“魑”,魑魅。(1)(形声。从虫,离声。本义: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 同本义。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或工艺品上常用它的形状作装饰。螭龙为蝘蜓,鸱枭为凤凰。——《荀子》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红楼梦》(2)又如:螭头(古代钟鼎礼器、碑额、殿柱、殿阶及印章等上所刻的螭形花饰);螭龙(传说中无角的龙);螭蟠(如螭龙盘据);螭虎(龙与虎。比喻勇猛的将士) (3)龙的九子之一,叫螭首。(螭)若龍而黃。南都賦曰。憚夔龍怖蛟螭。李注引說文蛟螭若龍而黃。按李注蛟字誤衍。左思蜀都賦。或藏蛟螭。劉注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