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搜索 >i

 您搜索的关键字: i

赤城山,有道教第六洞天的玉京洞、济公佛院、梁妃塔,赤城栖霞等景观。赤城山为白垩纪系下流岩组成,属于丹霞地貌,为河湖相紫红色沙砾岩夹火山碎屑岩沉积,以紫红色中厚层至块状砾岩、沙砾岩为主。赤城山高338.8米,历来被视为天台山的南门和标志。山的东南方向,阳光和煦,分布着十八个洞穴,其中玉京、紫云、餐霞、华阳、瑞霞诸洞天,自唐宋以来就有建筑。紫云洞位于山腰,俗称下岩。洞顶嵌有“赤城霞”楷书,为明代万历年间题刻。洞内依岩构筑楼屋数间,洞前立有“建文帝度岁处”碑。洞旁有一小洞,原是敦煌高僧昙猷坐禅的地方。僧慧明于建元年间塑卧佛于此,称“卧佛岩”。赤城山中层为济公院,分为东西两院。济公东院是为纪念佛教禅宗 ...

阅读全文

委羽山,道教山名。一名俱依山,又名龟兹山,亦称龟山。明万历《黄岩县志》载:上古周代刘奉林在此修炼得道,控鹤轻举,鹤尝坠翮,委坠此间,遂成此山,故而得名。山间林茂竹翠,草花飘香,溪水潺潺,百鸟争鸣,宛如仙境。唐代已成道教胜地;宋代达鼎盛时期,时山间道观之中藏经千卷,四季云游道士不绝。元时委羽山遂渐成为全真道场。山中著名道教名胜古迹有大有宫、大有空明洞等;大有宫创建年代不详,为浙江著名道教宫观。大有空明洞,据《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记载,为道教十大洞天之中的第二洞天。洞口高 2 米多,洞内清幽深邃,传说与东海龙宫相通。天下第二洞天委羽洞,在委羽山东北麓,号“大有空明之天”。因刘奉林,号“大 ...

阅读全文

 建木

“建木”是上古先民崇拜的一种圣树。传说建木是沟通天地人神的桥梁。伏羲、黄帝等众帝都是通过这一神圣的梯子上下往来于人间天庭。在广汉三星堆中出土的青铜神树上,有枝叶、花卉、果实、飞禽、走兽、悬龙、神铃等,专家认为,这种神树的原型,有可能就是建木。后“建木”在诗歌中用来泛指高大的树木。生天地之中,高百仞,众神缘之上天。《山海经·海内南经》:“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欒,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 [2]郭璞 注:“建木,青叶,紫茎,黑华,黄实,其下声无响,立无影也。”《山海经·海内经》:“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 大暤 爰过, 黄帝 所为。” ...

阅读全文

丹穴山,《山海经》记载的山名。祷过山再向东五百里的地方,叫做丹穴山。山上遍布着许多黄金、美玉。丹水从山中流出,向南流去, 注入渤海。山中生长着一种五彩斑斓的鸟,名叫凤凰。头上的花纹成"德"字形,翅膀上花纹是"仁"字形,腹部是"信"字行。它是吉祥的象征,为人们带来和平安宁。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yīng)文曰仁②,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xiàn)则天下安宁。 ...

阅读全文

《道书援神契》,道教典籍,元代佚名道士撰述,一卷,明代《正统道藏》收入正一部。此书之序文撰于大德九年(1305年),其书考证道教名物之源,卷首有作者自言:书中援引儒家六经为据,考证道教宫观、醮坛、钟磬、香灯、神祗、饼果(附酒)、帐幕、法服、冠裳、圭简、位牌、符简、步虚、章表、跪拜、法尺、法剑、方彩、禁祝、符文、铺灯、附体、手炉、帝钟、气诀、令牌、幡幢、云璈、祷疾、晴雨(附禳灾)、休粮、道士,以上三十四条名物,据称皆本乎儒家古制。从本书考证可见儒道二教文化确有同根同源之关系。 ...

阅读全文

 四凶

四凶,中国神话传说中由上古时代的舜帝流放到四方的四个凶神。四凶在《左传》和《史记》中均有记载,但是内容却不尽相同。《左传·文公十八年》道:“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混沌、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魑魅。”《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记述是:帝鸿氏之不才子“混沌”、少皞氏之不才子“穷奇”、颛顼氏之不才子“梼杌”,以上合称“三凶”,加上缙云氏之不才子“饕餮”合称“四凶”。结合民族学理论推测,四凶的本貌应是四个部落的酋长,他们不服舜帝统治,就被舜帝流放。四凶兽可能就是这四个部落的各自图腾。饕餮饕餮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它最大特点就是能吃。它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因为他太能 ...

阅读全文

 

螭(chī),⒈中国古代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古建筑或器物、工艺品上常用它的形状作装饰:螭头。⒉ 古同“魑”,魑魅。(1)(形声。从虫,离声。本义: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 同本义。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或工艺品上常用它的形状作装饰。螭龙为蝘蜓,鸱枭为凤凰。——《荀子》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红楼梦》(2)又如:螭头(古代钟鼎礼器、碑额、殿柱、殿阶及印章等上所刻的螭形花饰);螭龙(传说中无角的龙);螭蟠(如螭龙盘据);螭虎(龙与虎。比喻勇猛的将士) (3)龙的九子之一,叫螭首。(螭)若龍而黃。南都賦曰。憚夔龍怖蛟螭。李注引說文蛟螭若龍而黃。按李注蛟字誤衍。左思蜀都賦。或藏蛟螭。劉注云 ...

阅读全文

鬼王甶孑(fú jié)大帝,是太乙救苦天尊在地府的法身为“鬼王”。凡是建醮度亡,久困于阴司的饿鬼穷魂,因难得施食赈济,便蜂拥抢食,秩序大乱,故而救苦天尊化身凶恶的“鬼王”,震慑群鬼,维持秩序。道教做施食科仪时,除搭建施食法坛和灵坛外,必设一香案供奉“鬼王大帝”神位,鬼王形象是顶生二角、青面獠牙,高大威武,头顶救苦天尊圣像。 ...

阅读全文

 幽都

幽都指阴间都府。也可指山海经中的幽都山,幽都国。出自《山海经》、《楚辞·招魂》《尚书.尧典》《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王逸注:“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称幽都。”宋·文莹《玉壶清话》卷六:“上清道録 姜道元 为公叩幽都,乞神语。”《山海经》卷三《北次三经》载:西望幽都之山,浴水出焉,是有大蛇,赤兽白身,其音如牛,见则其邑大旱。“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鸟、玄蛇、玄豹、、玄虎、玄狐。有大玄之山,玄丘之民。有大幽之国,有赤胫之民。”(郭璞注:言丘上人物尽黑也,膝以下尽赤色。)《书·尧典》:“申命和叔 宅朔方,曰幽都。”孔传:“北称幽,则南称明, ...

阅读全文

 

鼍(tuó),是《山海经》记载的动物。又东北三百里,曰岷山。江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良龟,多鼍(tuó)。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珉。其木多梅棠,其兽多犀、象,多夔(kuí)牛,其鸟多翰、鷩(biē)。 ...

阅读全文

 

魈(xiāo),[山魈]1.一种猴,脸蓝色,鼻子红色,嘴上有白须,全身毛黑褐色,腹部白色,尾巴很短。2.传说中山里的的鬼怪。《唐韵》相邀切《集韵》思邀切,𠀤音宵。山魈出汀州,独足鬼。《抱朴子·登涉篇》山精,形如小儿,独足向後,夜喜犯人,名曰魈。呼其名,则不能犯也。 ...

阅读全文

 貔貅

貔貅(pí xiū),别称“辟邪、天禄、百解”,俗称“貔大虎”,是中国古书记载和民间神话传说的一种凶猛的瑞兽,与龙、凤、龟、麒麟并称为五大瑞兽。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貔貅是黄帝训导的猛兽。《清稗类钞·动物·貔貅》记载:貔貅的外貌形态像老虎,或者说像熊,毛色是灰白色的。貔貅身形如虎豹,首尾似龙状,其色亦金亦玉,其肩长有一对羽翼却不可展,且头生一角并后仰。在古时是分一角或两角的,一角称为“天禄”,两角称为“辟邪”。貔貅造型多以单角为主。貔貅形象的艺术作品上可追溯到汉代,多为带翼的四足兽,其造形可能传自西亚。貔貅曾为古代两种氏族的图腾。传说帮助炎黄二帝作战有功,被赐封为“天禄兽”即天赐福禄之意。 ...

阅读全文

哮天犬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二郎神身边的神兽,辅助他狩猎冲锋,斩妖除魔,原型为白色短毛细犬,最早出现于宋代画家以“二郎搜山降妖”为题画的《搜山图》中,画中有白犬追捕妖怪情节的描绘,元代《新编连相搜神广记》有蜀人见青雾中二郎神骑白马引数人鹰犬弹弓猎者的记述,《二郎神锁齐天大圣》中称为狗儿,在元代《西游记杂剧》中称细犬或细狗,明代《二郎宝卷》中称为白犬神嗷 [2],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中称之为“细犬”。清代《狐狸缘全传》记载为吼天犬。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首次以“哮天犬”命名,它是神兽也是法宝,每次杨戬放哮天犬,书中用的词汇都是“祭起哮天犬!”。所谓的“祭起”,一般祭起的都是法宝。说明哮天犬是可以 ...

阅读全文

 吉量

吉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马名。《山海经·海内北经》:“(犬封国)有文马,缟身朱鬣,目若黄金,名曰吉量,乘之寿千岁。” 郭璞 注:“量,一作良。”犬封国有一种颈鬣若雄鸡之尾、双目闪烁金光的神马,叫吉量马。它的毛色雪白,长鬣火红,头到尾共长一丈,蹄到背高八尺。乘坐此马,可获千年之寿。《山海经海外西经》中提到了一个奇肱之国,奇肱之国在一臂国的北部。那儿的人一根胳膊,三只眼睛,眼睛有阴有阳,阴在上,阳在下,常乘一种叫吉量的马。那儿还生长着一种鸟,长着两个头,羽毛是红黄色的。奇肱国的人,别看只一只手,但手很巧,能做各种捕鸟的小器具,以捕杀鸟禽;又能做飞车,乘风远行。商朝时,有一次那儿刮起很大的西风,把他 ...

阅读全文

 琼枝

琼枝,为传说中的玉树,出自于《楚辞·离骚》。《楚辞·离骚》:“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 洪兴祖 补注:“琼,玉之美者。《传》曰:南方有鸟,其名为凤;天为生树,名曰琼枝。高百二十仞,大三十围,以琳琅为实。”明 杨慎 《艺林伐山·琼枝旃檀》:“佛经云:琼枝寸寸是玉,旃檀片片皆香,比之圣贤,欲无德不备;喻之诗文,欲无字不二也。” ...

阅读全文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