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搜索 >援

 您搜索的关键字:

青城山历史悠久,相传轩辕黄帝时有宁封子居青城山修道,曾向黄帝传授御风云的“龙跻之术”,黄帝筑坛拜其为“五岳丈人”,故后世又称青城山为丈人山,并建观(丈人观)纪念。古时青城山与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陕西景福山合称五大仙山,分别供奉五岳丈人宁封真君、真武荡魔大帝、昊天玉皇上帝、降魔护道天尊和广普度天尊。西汉末年,被称为“蜀中八仙”之一的阴长生入青城山修道。但真正奠定青城山为道教名山地位的是张道陵。东汉顺帝初年,张道陵入鹤鸣山(今成都市大邑县境内)修道,创立五斗米道,亦即天师道。东汉汉安二年(143),在写毕二十四道书两年后,张道陵到达青城山,在此结茅传道,并羽化山中。晋代以后,山中 ...

阅读全文

《道书神契》,道教典籍,元代佚名道士撰述,一卷,明代《正统道藏》收入正一部。此书之序文撰于大德九年(1305年),其书考证道教名物之源,卷首有作者自言:书中引儒家六经为据,考证道教宫观、醮坛、钟磬、香灯、神祗、饼果(附酒)、帐幕、法服、冠裳、圭简、位牌、符简、步虚、章表、跪拜、法尺、法剑、方彩、禁祝、符文、铺灯、附体、手炉、帝钟、气诀、令牌、幡幢、云璈、祷疾、晴雨(附禳灾)、休粮、道士,以上三十四条名物,据称皆本乎儒家古制。从本书考证可见儒道二教文化确有同根同源之关系。 ...

阅读全文

 陆吾

陆吾,即肩吾,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昆仑山神明。据《山海经·西山经》记载:“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郭璞注: “即肩吾也。庄周曰‘肩吾得之,以处大山’也。”陆吾神掌管这“帝之下都”,还兼管“天之九部”。《山海经·西次三经》记载:“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它的样貌是长着九条尾巴的虎身顶着一颗拥有锐利目光的人头,它的职责是管理天之九部和天帝园圃的时节。根据郭璞的注解可以很清楚的知道,陆吾的位格较高,除了掌管天界九个区域的界限之外,能够料理天神花园的时节,因此它绝不是园丁,而是类似中央空调随时调 ...

阅读全文

《风俗通义》(汉唐人多引作《风俗通》),东汉泰山太守应劭辑录的民俗著作。原书三十卷、附录一卷,今仅存十卷。该书考论典礼类《白虎通》,纠正流俗类《论衡》,记录了大量的神话异闻,但作者加上了自己的评议,从而成为研究汉以前风俗和鬼神崇拜的重要文献。后人卢文弨《群书拾补》中辑有《风俗通逸文》多条,系十一卷补之所逸,中有“女娲造人”、“李冰斗蛟”等神话,皆为首见于记录者。《风俗通义》以考证历代名物制度、风俗、传闻为主,对两汉民间的风俗迷信、奇闻怪谈多有驳正。《隋书》经籍志入杂家类。今本每篇为一卷,各卷皆有篇名,篇下有条目。条目下先陈述其事,再加案语以辨证得失。其考证掌故与《白虎通义》类似,辨谬正俗一如《 ...

阅读全文

《岭表录异》,地理杂记,全书共三卷,唐刘恂撰。此书与《北户录》同系记述岭南异物异事,也是了解唐代岭南道物产、民情的有用文献。其中记载最多的是岭南人的食物,尤其是各种鱼虾、海蟹、蚌蛤的形状、滋味和烹制方法,岭南人喜食的各类水果、禽虫也有记述。是研究唐代岭南地区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重要资料。《岭表录异》三卷,旧本题唐刘恂撰。宋僧赞宁《笋谱》,称恂於唐昭宗朝出为广州司马。官满,上京扰攘,遂居南海,作《岭表录》。陈振孙《书录解题》亦云,昭宗时人。然考书中云唐乾符四年,又云唐昭宗即位。唐之臣子宜有内词,不应直称其国号。且昭宗时人,不应预称谥号。殆书成於五代时欤?粤东舆地之书,如郭义恭《广志》、沈怀远《南 ...

阅读全文

《唐摭言》是唐末五代王定保所编撰的古代文言轶事小说集,出版时间不详。全书共15卷,分一百零三门。每卷分若干标题,每个标题下或作综合论述,或分记若干有关故实,大致前三卷汇录科举制度掌故,其余十二卷按类记叙科举士人言行。该书记叙详细、生动,又很少神奇怪异;且次序较有系统,多为《新唐书·选举志》所未备。记述大量唐代诗人文士的遗闻佚事,多记正史所不详述者,李慈铭指出:“唐人登科记等尽佚,仅存此书,故为考科名者所不可少。”(《越缦堂读书记》)。书中还记述了不少唐代诗人文士的遗闻佚事,可以窥见当时文人风貌之一斑;又保存了不少唐人别集所失载的断章零句,可以作为唐诗辑佚的重要依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是 ...

阅读全文

《海内十洲记》,古代志怪小说集。一卷。又称《十洲记》。旧本题汉东方朔撰。《海内十洲记》记载汉武帝听西王母说大海中有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等十洲﹐便召见东方朔问十洲所有的异物﹐后附沧海岛﹑方丈洲﹑扶桑﹑蓬丘﹑昆仑五条﹐明显地模仿《山海经》。《十洲记》所载汉武帝华林园射虎事。据《文选》应贞《晋武帝华林园集诗》李善注引《洛阳图经》,“华林园在城内东北隅,魏明帝起名芳林园,齐王芳改为华林”,可见汉武帝时还没有这个名称,显然此书非东方朔所著。然而《隋书·经籍志》已著录。李善注《文选》多次引用其文,据此可知是六朝人依托之作。书中称武帝不能尽东方朔之术,故不得长生,以 ...

阅读全文

《蟫史》(yín shǐ)是清代乾、嘉年间的文人屠绅(号磊砢山人)所作的长篇小说。作品以清代中叶社会为背景,叙写甘鼎、桑蜎等为首的官兵在诸异人的襄助下,先后平定了广州王汴天化、交人屈蚝,五苗、川陕五斗教以及交址馗形等叛乱。其主要倾向是歪曲、诬蔑兄弟民族和起义群众,歌颂为王前驱、功成身退的理想人物,巩固封建统治。但也多少批判了当时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官场。小说情节离奇,人物怪诞,文彩华艳而平板艰涩,是文言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共写了二百三十余个人物,性格较鲜明者有甘鼎、桑蜎、娄万赤等人。书叙闽人桑蠋生出海落水,漂到甲子石外的海边,被人救起,引见指挥使甘鼎,遂入其幕。甘鼎根据桑蠋生所提供的图纸筑成 ...

阅读全文

《语林》是明代何良俊所撰的小说集。又称《何氏语林》,共三十卷。全书分三十八门,其中三十六门全依《世说新语》之旧例,意在模仿《世说新语》,仅增“言志”、“博识”二门,内容与《世说新语》多重叠,但“剪裁镕铸,具有简澹隽雅之致”,与《世说新语》浑然一体。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何氏语林》三十卷出版,因卷帙浩繁,流传甚罕。明何良俊撰。良俊有《四友斋丛说》,已著录。是编因晋裴启《语林》之名,其义例门目则全以刘义庆《世说新语》为蓝本,而杂采宋、齐以後事迹续之。并义庆原书共得二千七百馀条,其简汰颇为精审。其采掇旧文,翦裁镕铸,具有简澹隽雅之致。视伪本李垕《续世说》剽掇南北二史,冗沓拥肿,徒盈卷帙者,乃转 ...

阅读全文

《异苑》,南朝宋刘敬叔杜撰。敬叔,《宋书》、《南史》俱无传。明胡震亨始采诸书补作之。《津逮秘书》、《学津讨源》等古丛书中收有此书。志怪虚构小说集。称敬叔,彭城人。起家小兵参军,元嘉三年为给事黄门郎,太始中卒。又称尝为刘毅郎中令,以事忤毅,为所奏免官。今案书中称毅镇江州,褊躁愈剧。又载毅妻为桓元所得,擅宠有身。多蓄憾诋毁之词,则震亨之言当为可信。惟书中自称义熙十三年,余为长沙景王骠骑参军,以《宋书》长沙景王道怜传考之,时方以骠骑将军领荆州刺史,与敬叔所记相合,而震亨传中未之及,则偶疏也。其书皆言神怪之事,卷数与《隋书·经籍志》所载相合。刘知几《史通》谓《晋书》载武库火,汉高祖斩蛇剑穿屋飞去,乃据 ...

阅读全文

 杨森

杨森是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人物,截教门人,在九龙岛与王魔、高友乾、李兴霸合称“九龙岛四圣”。杨森头戴莲子箍,似头陀打扮,穿皁服,面如锅底,须似朱砂,两道黄眉,坐骑狻猊兽,有法宝开天珠。闻仲讨伐西岐,到九龙岛请四圣出山,救张桂芳。王、杨、高、李四将大败姜子牙。姜子牙上昆仑山请来了打神鞭,并有金吒下山助阵,在阵前金吒杀杨森。杨森死后在封神榜上与王魔、高友乾、李兴霸被封为灵霄宝殿四圣大元帅。杨森高一丈六尺,戴莲子箍,作陀头打扮,穿皂服,面色黑如锅底,须红如朱砂,两道黄眉。武器为一把宝剑,坐骑为狻猊,法宝为开天珠。战绩:以法宝开天珠将哪吒打下了风火轮;又以开天珠将黄飞虎打下五色神牛;战姜子牙 ...

阅读全文

张桂芳是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人物,殷商青龙关的总兵,纣王的大将之一,被太师闻仲派去讨伐西岐,手下先行官为风林,兵器为臼杵枪,坐骑为战马。张桂芳不但精通兵法,武艺高强,擅使枪法,还修有左道异术,少年时师从截教仙人,但师承不详,学得一门夺魂秘法“呼名落马术”(呼唤敌人的名字可控制对方失魂落马)。仗着此秘法,张桂芳在商朝八百镇诸侯中鹤立鸡群,称雄一方,其综合实力堪称封神世界人仙第一,但无法对付莲花化身的哪吒。曾以呼名夺魂术大败武成王黄飞虎,对战黄飞虎之子黄天祥三十回合不分胜负,并生擒周营数将;被十八员周将围攻,全无惧意。从清晨杀到午牌时分,于脱身无望之际,最终因寡不敌众,战败被围攻劝降,因忠 ...

阅读全文

 王魔

王魔是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人物,截教门人,九龙岛练气士,与杨森、高友乾、李兴霸合称“九龙岛四圣”。王魔戴一字巾,穿水合服,面如满月,坐骑狴犴兽,兵器为宝剑。闻仲讨伐西岐,到九龙岛请四圣出山,救张桂芳。王、杨、高、李四将大败姜子牙。王魔追赶逃亡的姜子牙到五龙山云霄洞,被文殊广法天尊、金吒师徒所杀。王魔死后在封神榜上与杨森、高友乾、李兴霸被封为灵霄宝殿四圣大元帅。王魔高一丈六尺,戴一字巾,穿水合服,面色白如满月,会疗伤,以葫芦中的丹药治好了张桂芳和风林的伤。武器为一把宝剑,坐骑为狴犴,法宝为开天珠。战绩:先后战哪吒和黄飞虎,均势均力敌;战姜子牙,不敌受伤;以开天珠将姜子牙打死,因为姜子牙 ...

阅读全文

李兴霸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人物,截教门人,九龙岛练气士,与王魔、杨森、高友乾三人合称为九龙岛四圣。李兴霸坐骑狰狞兽,戴着鱼尾金冠,身穿淡黄服,面如重枣,一部长髯,兵器为方楞锏,有法宝劈地珠。闻仲讨伐西岐,到九龙岛请四圣出山救张桂芳。九龙岛四圣大败姜子牙。姜子牙上昆仑山请来了打神鞭,并有金吒下山助阵。王魔、杨森、高友乾、张桂芳全部战死,李兴霸落荒而逃,逃至九宫山正遇九宫山白鹤洞普贤真人之徒木吒下山,木吒以吴钩剑将其斩杀。李兴霸死后在封神榜上与王魔、杨森、高友乾被封为灵霄宝殿四圣大元帅。李兴霸高一丈六尺,戴鱼尾金冠,穿淡黄服,面色红如重枣,留长髯。武器为一根方楞锏,坐骑为狰狞,法宝为劈地 ...

阅读全文

高友乾是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人物,截教门人,在九龙岛修炼并与王魔、杨森、李兴霸合称九龙岛四圣。高友乾挽双孤髻,穿大红服,面如蓝靛,发似朱砂,上下獠牙,坐骑花斑豹,有法宝混元珠。闻仲讨伐西岐,到九龙岛请四圣出山救张桂芳,王、杨、高、李四将大败姜子牙。姜子牙上昆仑山请来了打神鞭,打死高友乾。高友乾死后在封神榜上与王魔、杨森、李兴霸被封为灵霄宝殿四圣大元帅。高友乾高一丈六尺,挽双孤髻,穿大红服,面色青如蓝靛,发如朱砂,嘴里长有獠牙。坐骑为花纹豹,法宝为混元宝珠。战绩:以法宝混元宝珠将姜子牙座下弟子龙须虎打伤。结局:与杨森、李兴霸二人交战金吒、哪吒时,被姜子牙暗中祭出打神鞭打死,高友乾身死, ...

阅读全文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