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搜索 >实

 您搜索的关键字:

阎王,即阎罗王,或称阎罗大王称阎魔王阎魔,即琰摩、琰摩罗,原系梵语之译音。阎王原是古印度神话中间的主宰,有兄妹双王之说,称兄治男魂,妹治女魂。以阎王作为的主宰,掌管地狱轮回,大约在南北朝时传入中国。早期只来了阎王一人,而后由治事分现为五人,其僚佐有十八人。唐代时,就有天帝册封阎罗王,并由其统率五岳卫兵之说,同时也有地狱分为十殿,十殿均有主,称地府十王。十王各有名号,合称十殿阎王。阎王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传说他是阴间的国王,人死后都要到阴间去报道,接受阎王的审判,生前行善者,可转世成人,享富贵,生前作恶者,会受惩罚,下地狱,受刑后转世成人。地狱十王信仰是佛教东传后依附佛典而创的产物。唐代时, 佛 ...

阅读全文

 地府

地府,又称阴曹地府,人们最早对地府的称呼为:幽都。在中国古代传统神话与道教典籍中都有关于幽都地府的记载。中国人把世界万物分为阴阳两极,这就是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草木成精的说法,“藤精树怪”“石灵山鬼”,可以成精的包括但不限于石头草木,山川河流,只要是有灵气的世间万物,任何东西都可以变化成形。可以不拘泥于六道,但始终包含在阴阳的理论中。中国人把人类生存的空间分为天(阳)、地(阴);人分男(阳)、女(阴);时分昼(阳)、夜(阴);天分日(阳)、月(阴);在中国有三界之说,就是天庭、人间、地府;认为人是有灵魂的,每个人有三魂七魄。在周朝以前,人们就认为人有魂魄, ...

阅读全文

 龙王

龙王是古代神话传说中在水里统领水族的王,掌管兴云降雨。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民间各地的一种习俗。龙王是古代龙神崇拜,海神信仰的产物。龙是古代神话传说生活于海中的神异生物,为鳞虫之长,司掌行云布雨,是风和雨的主宰,常用来象征祥瑞。龙王之职就是兴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龙王治水成了民间普遍的信仰。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史记·西门豹传》说河伯,而《楚辞》亦有河伯词,则知古祭水神曰河伯。自释氏书入,中土有龙王之说,而河伯无闻矣。”中国学术界普遍认同“龙王”外来的观点,文献材料表明龙王形象自唐代开始在中国流行,而出土的谭副造释迦牟尼像背 ...

阅读全文

 琼枝

琼枝,为传说中的玉树,出自于《楚辞·离骚》。《楚辞·离骚》:“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 洪兴祖 补注:“琼,玉之美者。《传》曰:南方有鸟,其名为凤;天为生树,名曰琼枝。高百二十仞,大三十围,以琳琅为。”明 杨慎 《艺林伐山·琼枝旃檀》:“佛经云:琼枝寸寸是玉,旃檀片片皆香,比之圣贤,欲无德不备;喻之诗文,欲无字不二也。” ...

阅读全文

 玉荣

玉荣,玉花,出处为《寿封庶子徐公八十》。《山海经·西山经》:“ 黄帝 乃取 峚山 之玉荣,而投之钟山 之阳。” 郭璞 注:“谓玉华也。”《穆天子传》卷二:“天子於是得玉荣枝斯之英。”北周 庾信 《道士步虚词》之七:“凤林采珠,龙山种玉荣。”明 李东阳 《寿封庶子徐公八十》诗:“撷玉荣於 峚山 ,擣沙砾於 卢莫 。” ...

阅读全文

 岱舆

岱舆,亦称岱屿。出自春秋战国典籍《列子·汤问》。是先秦神话中东海外仙山,后来漂流到北极,沉入大海。《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强使巨 ...

阅读全文

龙伯国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大人国。有龙伯巨人钓鳌鱼的传说。近代亦借指凶恶的英帝国主义。《列子古注今译》卷五〈汤问篇〉「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彊 ...

阅读全文

 扶桑

扶桑树,古代传说中的神树。《山海经.海外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扶桑树是由两棵相互扶持的大桑树组成。太阳女神羲和大神为她的儿子金乌(三足乌鸦,太阳之灵)从此处驾车升起。也说是神界,人间,冥界的连通大门,只是大羿站在上面射日,将其踩断,人神冥三界才难以联络的。关于扶桑的来历,古文献多有记载。汉代文学家东方朔《海内十洲记》载:“扶桑,在东海之东岸,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广狭浩瀚,与东海等。扶桑在碧海之中,地多林木,叶皆如桑,长者数千丈,大二千余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居水中。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

阅读全文

 归墟

归墟亦作“归虚”。 传说为海中无底之谷,谓众水汇聚之处。出自《列子·汤问》,后比喻事物的终结、归宿。根据《列子》的说法,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最后都汇集到这无底之洞里。但归墟里的水,并不因此而有一丝一毫的增减。《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庄子·天地》:“谆芒将东之大壑,适遇苑风于东海之滨。苑风曰:‘子将奚之?’曰:‘将之大壑。’曰:‘奚为焉?’曰:‘夫大壑之为物也,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吾将游焉!’”《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 ...

阅读全文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动物,为鳞虫之长。龙本源于中国传统二十八宿天学体系中由角、亢、氐、房、心、尾六宿星官所构成的形象。龙是华夏民族最重要的图腾,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将龙视为文明象征、精神图腾。相传龙能飞行,擅变化,会呼风唤雨等,与凤凰、麒麟等并列为祥瑞,古代主要寓意皇权;神话故事有画龙点睛、哪吒闹海、日月潭等。《氏族典》中提到:“祖龙,老龙也。”而“老龙”即应龙,所以应龙是“龙之始祖”。又因为应龙背上长有双翼,而有辅翼者,才可以算得上是“真龙”。《尔雅翼》记载“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论衡》记载“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身”;《广雅》记载,龙有蛟 ...

阅读全文

姬满,周穆王(?-约前922年),姬姓,名满。周昭王之子,西周第五位天子。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周王,也是中国古代史籍记载的首位旅行家。周穆王富于传奇色彩,在位期间,曾西伐犬戎,南平荆蛮,在涂山(今安徽怀远东南)会合诸侯,东征平定徐国。周穆王颁《吕刑》,形成了人类社会早期的制度文明。周穆王西征犬戎,获其五王,致使犬戎与周人关系严重恶化。其后犬戎屡屡犯边,战事不息,乃致穆王被迫迁都于西郑。西晋汲冢古墓出士的《穆天子传》,记穆王西游有关传说,尤多神话色彩。中年即位周昭王十九年(前977年),昭王姬瑕第三次亲征荆楚,崩于汉水。是年太子姬满践位,成为西周第五位帝王,是为周穆王。臩命刑书周穆王统治初期,没 ...

阅读全文

 玄女

九天玄女,简称玄女,俗称玄牝氏、九天娘娘、九天玄女娘娘、九天玄母天尊、九天玄阳元女圣母大帝玄牝氏,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传授过兵法的女神,后经道教奉为高阶女仙与术数神。 她在民俗信仰中的地位崇高显赫,乃是一位深谙军事韬略,法术神通的正义之神,形象经常出现于中国各类古典小说之中,成为扶助英雄铲恶除暴的应命女仙,故而她在道教神仙信仰中的地位重要,其信仰发源可追溯至先秦以前。关于“玄女”的来源,历来众说纷纭,迄无定论:袁珂先生认为来源于商族始祖“玄鸟”;胡万川认为源于女魃;孙绍先则将其归为上古天神。汉代以降,随着道教的形成和发展,玄女开始进入道教的女神谱系,并被加饰了极具道教神秘色彩的“九天”二字。1、道 ...

阅读全文

夏后氏,为我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君主的氏称,夏朝王族以国为氏,为夏后氏,简称夏。先秦时代姓、氏含义不同,夏后氏为姒姓。据史书记载,在“三皇五帝”之中,“五帝”的首位就是黄帝,所以,后人就把轩辕黄帝称作了华夏族的始祖。在轩辕之后,就出现了:帝喾、唐尧、夏禹等人。大禹是轩辕的嫡系,是夏后氏族部落的领袖。后字的含义变化:1、早期都是指君主(由司而来,高于司),商代是后和王字换用,《说文解字》说“后者君也”。2、西周时期周王称天子,后字则用于指王妻,太后即老王的妻。3、现代推行简化字,“後”简写为“后”。据《竹书纪年》载,夏代多位君主称呼前冠以“后”字,如“后启”、“后相”、“后羿”、“后少康”、 ...

阅读全文

 海若

海若,即北海若,古代中国传说中北海的海神。出自《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外篇·秋水》中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若,海神名,别名北海若,《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外篇·秋水》中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海若,海神名。又有“若水”之名,“帝颛顼出自若水,处空桑,乃立为帝。”何新以为“若水”是海水的意思,因海神之名而来。《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王逸注:“海若,海神名也。”洪兴 ...

阅读全文

 象罔

象罔,古代中国寓言中的人物,出自《庄子》。王先谦集解引宣颖曰:似有象而无,盖无心之谓。后用为典故。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庄子·天地》)这个故事以“玄珠”喻“道”,以“知”、“离朱”、“吃诟”、“象罔”四个虚拟形象喻四种不同的求“道”方式。“知”,同“智”,是思虑的智者。“离朱”,传说中明察秋毫者,是视力极好的人。“吃诟”,郭象注“聪明吃诟,失真愈远”,成玄英疏“吃诟,言辩也”,是聪明而善于言辩的人。“象罔”,成玄英疏“罔象,无心之谓”,郭庆藩注:“ ...

阅读全文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