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膏,玉的脂膏,古代传说中的仙药。《山海经·西山经》:“ 丹水 出焉……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 黄帝 是食是飨。”郭璞注引《河图玉版》:“ 少室山 ,其上有白玉膏,一服即仙矣。”汉·张衡《南都赋》:“芝房菌蠢生其隈,玉膏滵溢流其隅。”晋·张华《博物志》卷一:“名山大川,孔穴相内,和气所出,则生石脂、玉膏,食之不死。”明·无名氏《金雀记·定婚》:“天台有路通 蓬岛 ,绝胜 裴航 碾玉膏。”宋·苏轼《次韵赵令铄惠酒》:“坐待玉膏流,千载真旦暮。”《群音类选·溉园记·邀友游湖》:“玉膏满尊新市美,银鲫堆盘荇菜鲜。”《群音类选·卧冰记·王祥卧冰》:“冷透了皮囊髓毛,溶化了琼浆玉膏,渐渐稜 ...
不死药,即长生不老药,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能使人长生不老的药物,出处于《韩非子·说林上》:“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历代帝王都在追求的神药,继秦始皇之后历代帝王以及王公贵族,都呈现出一片痴迷长生不老药的现象,可也因此,当时的死亡率一度上升的很快,原因就是因为这些药吃多了产生的中毒现象,但当时的人并不知情,一心沉迷于这不老药,可谓是愚昧。此药也频繁的出现在许多小说与电视剧中。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曾坐着船环绕山东半岛,在那里他一直流连了三个月,在那里他听说在渤海湾里有三座仙山,叫蓬莱、方丈、瀛洲,在三座仙山上居住着三个仙人,手中有长生不老药。告诉秦始皇这个神奇 ...
白民国,有乘黄,状若狐,背上有角。乘之,寿三千年。(出《博物志》),白民国在龙鱼北,白发被身。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二千岁。——《海外西经》《山海经 - 大荒东经》:“有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姓,食黍,使四鸟:虎、豹、熊、罴。”此白民国为帝俊后裔,在东方。《海外西经》云:“白民之国在龙鱼北,白身披发。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二千岁。”此白民国复在西方。两说方位不同,所写情景亦复有异,未知是否即为一国。《淮南子 - 墬形训》有“白民”,方位与《海外西经》所记同。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十“黄金易五脏”条云:“白民国,人白如玉。国中无五谷,惟种玉食之。玉 ...
岱舆,亦称岱屿。出自春秋战国典籍《列子·汤问》。是先秦神话中东海外仙山,后来漂流到北极,沉入大海。《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强使巨 ...
龙伯国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大人国。有龙伯巨人钓鳌鱼的传说。近代亦借指凶恶的英帝国主义。《列子古注今译》卷五〈汤问篇〉「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彊 ...
华胥,也称华胥氏,风姓,故里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华胥是中国上古时期华胥国的女首领,她是伏羲和女娲的母亲,炎帝和黄帝的直系远祖,誉称为“人祖”,是中华文明的本源和母体,被中华民族尊奉为“始祖母”。伏羲、炎帝、黄帝功勋卓著,在华夏文明史中位列“三皇五帝”,中华民族由此兴盛。关于华胥的记载最早见于《列子·黄帝》,其后上百种典籍均有记载。华胥是中国上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杰出的部落女首领,相传她踩雷神(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脚印,感应受孕,生伏羲和女娲,传嗣炎帝黄帝,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在八千多年前,华胥为了部族生存,带领远古先民们不断游徙,足迹遍布黄河流域,创造了中国的渔猎、农耕文化,开创了 ...
扶桑树,古代传说中的神树。《山海经.海外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扶桑树是由两棵相互扶持的大桑树组成。太阳女神羲和大神为她的儿子金乌(三足乌鸦,太阳之灵)从此处驾车升起。也说是神界,人间,冥界的连通大门,只是大羿站在上面射日,将其踩断,人神冥三界才难以联络的。关于扶桑的来历,古文献多有记载。汉代文学家东方朔《海内十洲记》载:“扶桑,在东海之东岸,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广狭浩瀚,与东海等。扶桑在碧海之中,地多林木,叶皆如桑,长者数千丈,大二千余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居水中。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
归墟亦作“归虚”。 传说为海中无底之谷,谓众水汇聚之处。出自《列子·汤问》,后比喻事物的终结、归宿。根据《列子》的说法,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最后都汇集到这无底之洞里。但归墟里的水,并不因此而有一丝一毫的增减。《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庄子·天地》:“谆芒将东之大壑,适遇苑风于东海之滨。苑风曰:‘子将奚之?’曰:‘将之大壑。’曰:‘奚为焉?’曰:‘夫大壑之为物也,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吾将游焉!’”《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 ...